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

发布时间:2019-11-26 20:39
【摘要】: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而在我国校企合作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浙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浙江省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沟通渠道不畅、文化差异较大、合作能力不强以及政策支持不足是影响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校企合作关系的具体政策建议。
【图文】:

分布图,高校科研人员,职称,年龄


校。针对20所高校共发放了32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了20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64.38%。这些科研人员涵盖了多个年龄段和多种职称人群,按照30岁以下、30-40岁、41-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划分,人数分别为19位、70位、91位和26位;按照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职称进行分类,人数分别为68位、87位、42位和9位,年龄和职称的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此外,针对企业的调查问卷共2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68.4%。这些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包括三资企业;从所从事的业务性质看,被调查企业涵盖多个产业,既有食品、钢铁等传统产业,也有生物医药、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产权性质和产业分布的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浙江省校企合作的基本状况。图1高校科研人员年龄和职称分布图2企业产权性质和产业分布2校企合作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随之升温,合作活动日渐增多。根据我们对浙江省高校的调查,,2004-2008年,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处于不断提升之中,无论是校企共建创新载体、高校下派企业的科研人员数,还是获得企业的科技经费数总体上均呈逐年增长之势,分别从2004年的18个、83人、10.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75个、152人、12.75亿元,年均增长率各自达到了42.87%、16.33%和4.97%。与此同时,高校科

分布图,校企合作,产业分布,企业产权


分,人数分别为19位、70位、91位和26位;按照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职称进行分类,人数分别为68位、87位、42位和9位,年龄和职称的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此外,针对企业的调查问卷共2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68.4%。这些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包括三资企业;从所从事的业务性质看,被调查企业涵盖多个产业,既有食品、钢铁等传统产业,也有生物医药、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产权性质和产业分布的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浙江省校企合作的基本状况。图1高校科研人员年龄和职称分布图2企业产权性质和产业分布2校企合作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随之升温,合作活动日渐增多。根据我们对浙江省高校的调查,2004-2008年,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处于不断提升之中,无论是校企共建创新载体、高校下派企业的科研人员数,还是获得企业的科技经费数总体上均呈逐年增长之势,分别从2004年的18个、83人、10.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75个、152人、12.75亿元,年均增长率各自达到了42.87%、16.33%和4.97%。与此同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采纳数以及专利转化与实施数也在不断攀升,分别从2004年的304项和24项上升到2008年的463项和97项,分别达到了11.09%和41.79%的年均增长率(见表1)。此外,校企合作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院校企合作项目蓬勃发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刘阳春;李兵;;基于利益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探析[J];科技成果纵横;2011年04期

3 ;“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模式如何落地(二)——访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刘铸[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7期

4 陈乃启;;独立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9期

5 储智鹏;;基于需求导向的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6 刘广华;;关于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新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7 韩多妮;;全景式教学:一个班级就是一家公司——海航集团、北大资源学院举行校企合作授牌仪式[J];新华航空;2011年07期

8 任波;李环;梁爽;;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

9 车承军;路晓鸽;;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年03期

10 ;我院与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一鸣;赵鹤鸣;杨德生;;政府搭桥,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蒋丹;;我国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徐俊波;王德才;于翔;;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教育[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何培玲;张兴丽;;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喜秋;;对校企合作培养农经人才模式的思考[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赵兴太;郭晓燕;;新形势下研究生与企业合作管理模式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徐延利;王玲玲;刘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科研人员激励契约的设计与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苟维锋;;论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程韧;平子良;;探索校企结合模式,建设一流工程教育训练基地[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如何做一个好教师和研究人员 1980年给南京大学生化进修教师讲话[A];中国营养学会创始人郑集教授110岁华诞暨老年营养与长寿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榴;李理光: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N];中国汽车报;2005年

2 盛晓明 沈林;江西理工大校企合作推动有色行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8年

3 记者 潘春燕;台州校企合作论坛昨举行[N];台州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潘春燕;校企合作谋双赢[N];台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杨菁;政校企合作共建研究院[N];广东科技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彭国平;校企合作促硅产业发展[N];乐山日报;2008年

7 董静 邱毅;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N];闽西日报;2008年

8 记者 孙铁军 通讯员 冯燕芹 张成义;支付宝解了港城校企合作之困[N];连云港日报;2008年

9 宗文;校企合作求双赢[N];中国工商报;2009年

10 汪书路;武汉科技学院校企合作结硕果[N];中国纺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柳洲;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邓颖翔;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向河;我国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王东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协同发展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柏晶;校企合作举办高等学校的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寇楠;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完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杏;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及策略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8 吴勇;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胡玲琳;试论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66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66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9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