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望排名到质量改进——美国博士生教育评估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玮萍;;美国博士生教育之科研训练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考试;2010年04期
2 李立国;曾旭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应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2期
3 李立国;詹宏毅;;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增长速度与质量保障——中美比较的角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4 钱颖一;陈骁;;美国的博士生教育[J];上海教育;2002年19期
5 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6 吕东伟;博士生教育创新:谁之责?——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7 饶們子;博士生教育与文本阅读的历史性问题[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梁桂芝;比较与借鉴——中国与国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科技.人才.市场;1994年Z1期
9 冯帮;;美、英、日博士生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10 朱宁洁;;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欧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文利;刘文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文化与制度建设[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7 王元丰;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年
8 苏州大学 罗时进;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李江涛;清华新政,将“博导”头衔打回“原形”[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本报实习生 王长伟;取消博导评聘,要鼓掌也要谨慎[N];新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云;美国高校收费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范明丽;美国农村社区学院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黄丽娜;美国综合大学中教育学院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李武军;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武学超;美国职前教师教育档案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郑芳;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科技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任巧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付志荣;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州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变革[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陆伟;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72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7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