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

发布时间:2020-03-21 10:10
【摘要】: 本文以1914—1952年38年间金陵大学农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客观地依据其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分析,系统地再现了具有教会大学这一特殊身份的金陵大学如何开展了农科教育,并对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同时总结了这段历史的经验,为当前我国的农业教育所借鉴。 金陵大学的农科教育是复杂社会环境和历史因素作用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抓住当时中国传统农业教育凋敝的境况,凭借基督教的世界性和教育途径的可行性,在借鉴美国比较成熟的农业教育基础上,用以拓展传教空间的新途径。主观上是为了满足扩张的需要,但是在客观上却影响了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在它的育人经历中,它首先把农科引入了教会大学,是最早实施正规四年制农科教育的大学,在农业科学知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第二,协助兄弟院校建立了相关的系科;第三,奠定了高水平的农业教材编写蓝本;第四,万千桃李已成荫;第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实践活动,在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和对外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中国农业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研究这段历史,对其进行客观的评判,为的是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农业教育有所帮助。概括出了金陵大学农科能蜚声海内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办学很有特点:第一,严格录取新生,注重英文能力;第二,充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三,严密的农业实习;第四,根据教学需要开展科研,着重农业推广;第五,服役于人的基督精神。这些从知识养成和人格陶冶等各个方面体现了金陵大学的教育理念。它成功的办学对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创造性地开设了农科高等教育;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奠定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三一”制(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基础;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对当今农业院校办学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体制是农业教育机构理论联系实际,发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职能的成功典范。虽然当时是在民国时期,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为当今的农业院校提供借鉴。第二,高等农业教育机构要发挥其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就必须明确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的宗旨。第三,高等农业院校不能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考察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条件和实际需要,合理地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发展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农业技术教育。第四,加强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实现技术转移。 农业在中国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之共生的农业教育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的国情决定农业的重要地位勿容置疑,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工作的重心,农业是三农问题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认真考察和研究金大农学院的办学经验,不仅具有历史学的价值,对当今农业发展与教育的创新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从金陵大学农科教育的实例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完善其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我们今天的农业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辉湘;西学东渐与近代农村社会变化[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2 章楷;;我国近代农业机关的设置和沿革[J];古今农业;1988年01期

3 章楷;;我国近代棉品种改良事业述评[J];古今农业;1988年02期

4 郑林;中国传统农业在近代面临的危机[J];古今农业;2004年02期

5 鲁彦;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J];古今农业;2005年01期

6 庄孟林;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历史沿革[J];中国农史;1988年02期

7 章楷;近代农业教育和科研在南京——“民3以后中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中心在南京”一说的探析[J];中国农史;1992年04期

8 沈志忠;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初探——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2年04期

9 包平,王利华;略述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体系的创立(1897~1937)[J];中国农史;2002年04期

10 蒋国宏;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农思想新论[J];中国农史;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593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93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8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