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技术创造力初探
发布时间:2020-03-23 16:22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创造力、技术创造力的含义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技术创造力测量量表”和“创造力态度量表”对国内六所大学的部分三年级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测试。以了解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与探究兴趣、对技术活动的参与情况、对创造性成就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探讨大学生技术操作和物理感受性方面的能力、空间表征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水平及特征。此外,本研究还对理工科与文科学生在技术创造力方面的专业差异和校间差异,大学生技术创造力的性别差异和家庭背景差异进行了研究。 测试结果表明:(1)我国大学生对科学活动的参与、科学知识的渴求程度与探求兴趣比较高,相对来说,理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并受父母职业影响;我国大学生对技术活动的兴趣较低,参与技术活动较少,但重点大学的学生比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对技术活动有较高的兴趣,参与技术活动较多。(2)对创造性成就态度、信仰和价值观总的来说是积极的,文理、性别差异均不显著。(3)在技术操作和物理感受性方面的能力、空间表征能力上,重点高校理科学生高于非重点高校理科学生,非重点高校理科学生高于重点高校文科学生和非重点高校文科学生,,男生高于女生;且这些能力受父母职业影响。(4)在数理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理工科大学生高于文科大学生,重点高校学生高于非重点高校学生,且受父母职业影响。(5)在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文科学生高于理工科学生,重点高校学生高于非重点高校学生,且受父母职业影响。(6)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技术操作和物理感受性方面的能力、空间表征能力、数理逻辑思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根据技术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和测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对培养大学生技术创造力提出了六条建议:(1)打好知识基础;(2)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3)开设有关创新的课程;(4)树立创新思想,激发创造欲望;(5)建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6)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2
本文编号:2596972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2 辛涛;创造力开发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3 周林;创造力态度测量(CAS)的标准化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1期
4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许静;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5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秦启庚;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Ⅱ)——关于影响创造性的因素[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6 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7 沈兴全,吴淑琴,温全生,李俊华;测试报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03期
8 罗天莹;调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3期
9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1期
10 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596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9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