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宁波地区大学本科生考证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18:27
【摘要】: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大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力供求背景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如何去理性选择应对各类考证,使大学生资源准备充分化,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这是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和分析目前宁波地区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竞争环境以及大学本科生参与考证的合理性;对宁波地区大学本科生参与考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首先本文先以宁波大学为例对宁波地区大学本科生的“考证热”现象做了问卷调查,了解目前高校本科生考证的目的、所热考的证书类型、考证的信息收集途径、考证中的投入。总结出高校大学生考证的盲目性、功利性等不良的考证心理。接着又有针对性地与7家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得出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的三种取向:重证书,更重实际能力;实习经验胜过证书;企业呼唤综合性人才。这一切为全面认识大学本科生的考证行为及其有效对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其次本文引入两个理论对考证行为进行分析,帮助人们掌握合理考证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考证的教育投资成本——收益的分析,促使人们去了解和追问考证这种教育投资是否合理的问题;根据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帮助人们认识到考证行为是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的标准在于它是否满足了自己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最后本文通过研究,对“考证热”所反映的问题,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学生层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在社会层面,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用人单位合理的聘任制度、媒体舆论的导向四点来应对。在高校层面,通过教学改革、畅通考证信息渠道,构建考证信息平台;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力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鼓励大学生自由创业等来应对。在大学本科生自身方面则需要全面通过积极的心理调整辅导、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个人职业发展的设计和规划等来应对。
【图文】:

统计表,情况,毕业生,高校毕业生


长率为4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1998年提高0.7个百分点000年扩招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人,比1999年增加60.93万人,增长率为38.16%。2001年高等教育的招生继续快速扩大。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8.28万人,比2000年增加47.67万人,率为21.61%。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年年攀升:200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45量比2001年增加了30万人。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后,毕面进入就业市场的第一年,总量达212万,以后更是逐年递增。2004年毕业数达到250万,比2003年高出67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33,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267万考研大军再创历史新高,国家公务员招考比例达到37:1。2006年全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这是近几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这些无疑增加业的压力,使就业竞争也更为激烈和残酷。(见图1、2所示)

专业设置,优化知识结构,统计公报,教育事业


图21998一2006年高校招生和毕业人数递增率资料来源: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历年来1998一2006年间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和各自年递增的百分比绘数据来源于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2.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还游离于产之外,学校教育还简单地停留在仅仅完成教学任务上,教学内容陈旧,缺制创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马上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造成大量生就业时产生“失重感”。为了调整自身在学校所学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出现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他们只能也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充电”和考证。此外,当前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大大加快,也需要人们不断升级、优化知识结构,这也使得在校大学生不得不加入考证一族,以预先改善和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付康;大学生群体“考证热”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飞;基于职业期望的大学生非学费投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宏宇;H大学本科生“考证”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2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32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4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