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引领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4:03

  本文关键词: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引领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教信仰状况攸关民族和国家未来。宗教和互联网的联姻使得教堂2.0世代应运而生。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需要正确的引领。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是研究宗教现象及宗教信仰引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同信教大学生及其周围同学进行深度访谈与交流,通过对“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关键性概念的界定,分析了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实镜像,认为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包括在线宗教信息浏览、在线宗教仪式参与、在线宗教信仰传播和在线宗教物品购买,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包括传播的全球性、角色的虚拟性、行为的开放性、参与的平等性和信徒的互动性,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信教人数扩大化、信徒类别复杂化、信教种类多样化、信教方式网络化和信教态度暖昧化的当代特征,有随意与选择同在、隐蔽与开放并存、包容与排斥共生、民族化与全球化并行、世俗化与神圣化相随的发展趋势。认为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现实有冲击主流文化、造成社会冲突、导致主体迷失的影响,剖析了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互联网发展提供的契机,宗教本身魅力的吸引,大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心理上的困惑多方面的原因,阐释了宗教与宗教信仰、宗教与邪教和迷信、宗教与人的主观幸福感、宗教与人的道德水准的关系。在现阶段,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存在是客观现象,关键在于因势利导,探索其引领路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批判分析宗教信仰现象的理论武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领方向;在宗教信仰引领的进程中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坚持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原则,坚持真诚对话原则;优化网络环境,积极应对网络宗教信仰的严峻挑战;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领实效。
【关键词】:教堂2.0世代 大学生 宗教信仰 引领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5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选题意义12-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5-2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15-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7-22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22-23
  • 1.3.1 研究方法22
  • 1.3.2 研究思路22-23
  • 1.4 研究的创新点23
  • 1.5 相关概念界定23-25
  • 第二章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实镜像25-37
  • 2.1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25-27
  • 2.1.1 在线宗教信息浏览25-26
  • 2.1.2 在线宗教仪式参与26
  • 2.1.3 在线宗教信仰传播26-27
  • 2.1.4 在线宗教物品购买27
  • 2.2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一般特点27-29
  • 2.2.1 传播的全球性28
  • 2.2.2 角色的虚拟性28
  • 2.2.3 行为的开放性28-29
  • 2.2.4 参与的平等性29
  • 2.2.5 信徒的互动性29
  • 2.3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当代特征29-31
  • 2.3.1 信教人数扩大化29-30
  • 2.3.2 信徒类别复杂化30
  • 2.3.3 信教种类多样化30-31
  • 2.3.4 信教方式网络化31
  • 2.3.5 信教态度暖昧化31
  • 2.4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发展趋势31-37
  • 2.4.1 随意与选择同在31-32
  • 2.4.2 隐蔽与开放并存32-34
  • 2.4.3 包容与排斥共生34
  • 2.4.4 民族化与全球化并行34-35
  • 2.4.5 世俗化与神圣化相随35-37
  • 第三章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理性反思37-45
  • 3.1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实影响37-38
  • 3.1.1 冲击主流文化37
  • 3.1.2 造成社会冲突37
  • 3.1.3 导致主体迷失37-38
  • 3.2 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38-41
  • 3.2.1 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38-39
  • 3.2.2 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39
  • 3.2.3 宗教本身的魅力吸引39-40
  • 3.2.4 多元社会下大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40
  • 3.2.5 心理断乳期导致大学生精神迷茫40-41
  • 3.3 关于宗教信仰中几个关系的深度追问41-45
  • 3.3.1 信仰和宗教信仰41-42
  • 3.3.2 宗教信仰和邪教、迷信42
  • 3.3.3 宗教信仰与人的主观幸福感42-43
  • 3.3.4 宗教信仰与人的道德水准43-45
  • 第四章 引领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路径选择45-61
  • 4.1 坚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阵地45-51
  • 4.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45-46
  •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表征46-48
  • 4.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领功能48-51
  • 4.2 确保宗教信仰的引领方向51-53
  • 4.2.1 凝聚信教大学生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51-52
  • 4.2.2 增强信教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52-53
  • 4.2.3 激发信教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和社会责任感53
  • 4.3 把握宗教信仰的引领原则53-56
  • 4.3.1 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54
  • 4.3.2 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54-55
  • 4.3.3 坚持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原则55
  • 4.3.4 坚持真诚对话原则55-56
  • 4.4 应对网络宗教信仰的严峻挑战56-58
  • 4.4.1 挖掘宗教文化的积极意义,进行网上研讨和网上网下互动56-57
  • 4.4.2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做大做活重点网站和论坛57
  • 4.4.3 优化大学生宗教信仰网络环境,实现宗教网络资源良性链接57-58
  • 4.5 构建宗教信仰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58-61
  • 4.5.1 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学校教育58
  • 4.5.2 完善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社会教育58-59
  • 4.5.3 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我教育59-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长春;适应与超越——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4期

2 李卫东;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沈跃瑛;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4 王忠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J];理论前沿;2000年19期

5 袁敬伟;以发展为主题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7期

6 郭宁生;关于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张利先,刘静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及施教对策[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祝春梅;关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J];绥化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谭先锋;坚持用“三个代表”思想 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云梦学刊;2001年05期

10 许疆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指针[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谢巧生;;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沙化”现象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颖;;让大学生远离邪教[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5 刘殿臣;;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6 马静;刘玉标;;反思与建构: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7 靳久良;须卫;焦凤松;;大学生自杀的预警及危机干预机制研究[A];“完善安全防控体系 构建和谐校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程文忠;;论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对策[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9 王强;;道德信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基础[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10 姚志军;周红松;;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思考——以弘扬西柏坡精神为例[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3年

2 河北大学 段艳丽;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3年

3 韩震;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4 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 刘志坚;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5 韩振峰;警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N];河北日报;2003年

6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刘贝贝 林建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四个原则[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宫建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4年

8 王海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N];朔州日报;2007年

9 宁波大学 邓建平;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N];光明日报;2012年

10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杨江帆;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于冰;后危机时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5 谷力群;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3年

6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8 吴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与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岳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君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2 李心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张艳丽;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4 邵红;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5 杜菊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雪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邹小燕;“80、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9 姚晓波;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佳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教堂2.0世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引领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8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