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6-07 01:22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抢占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各高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我国虽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的创新教育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弊端。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上不断改革,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本研究旨在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为依托,立足高校这一特定对象,在综合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概念加以梳理,阐述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我国现存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有效路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部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地位与作用。阐述创新人才在创建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以及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高校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肯定我国政府及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做的工作的同时剖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仍存在的不足。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 第四部分,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在充分把握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情况,提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转变传统理念,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团队,形成创新合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2.0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军;马长蕊;;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1期

2 胡义华;林祖正;别远刚;;“双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年09期

3 张正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2期

4 李宝林;李明东;何先波;;关于师范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5 胡义华;林祖正;谌炎辉;;独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双基制”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35期

6 朱惠娟;韩照祥;李强;;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19期

7 李文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培养环境创造[J];学理论;2011年11期

8 孟繁;;浅谈音乐的开放式教学[J];青春岁月;2012年18期

9 胡义华;;校企合作构建独立学院机械专业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22期

10 王民治;李娟;;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英杰;“预录取”模式自主招生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思玉;论我国创新型人才资源的价值及其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康鑫;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朱文霞;知识创新——大学的助推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跃;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侯丽霞;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泳媚;HG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雨佳;我国高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0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00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b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