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子女在高校的成长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09:22
【摘要】: 本文立足于教育社会学视野,但不囿于教育社会学视野,关注高校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问题,以期揭示弱势群体子女焉何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不利人群的深层机制。笔者采用经典的实践研究行文框架“问题——原因——对策”来分析问题。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基本概念、基本假设,已有的视域与问题域,研究方法和新意所在。 第二章:问题篇——理论阐释和实践描述的“变奏”。在此篇中,笔者运用了五种社会学理论对问题进行了解构。笔者认为高校中弱势群体子女的“发展困境”是社会失范的一种体现;高校中弱势群体子女与强势群体子女的“博弈”使得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后现代理论和批判理论只适合提供分析问题的一个视角,而不宜解释实践;在高校中弱势群体子女成长问题是一个确然的问题;也是一个日益建构出来的问题。而后,笔者利用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视角,对高校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问题做出生成式的建构,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梳理进而描述了弱势群体子女在高校的成长状态与过程,旨在反映他们在高校成长的“心结”。 第三章:原因篇——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的“交响”。在此篇中,笔者从成长成本、文化因子和制度等角度分析了弱势群体子女成为高校中成长不利一方的外部原因。笔者认为弱势群体子女成长的三类成本,即常规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其不堪重负;文化因子中的“妇女逻辑”影响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些“媚俗”,缺少一种民主积淀;高等教育缺少爱心,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高校未履行应有职责,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得不到申诉;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使得高校资源的实际享用者恰恰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与此同时笔者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这类不利人群的“心声”,旨在反映他们怎样一步步地从理想中走出,放弃某种“角色”,日益边缘化的“心路历程”。 第四章:对策篇——当下维度和终极维度的“和声”。在此篇中,笔者从挖掘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潜力、形成专业辅导员制度,建立相应的学生团体等角度论述了使弱势群体子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下”政策。在此之后,从对正义的追寻、对生命的关怀和走向沟通三个角度论述了政策的“终极”关涉。这三种关涉是教育理念中最高等级的范畴,让其真正深入人心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结语——克服双重虚无,走向双重超越。笔者在结语中将视角转向教育哲学视野,从克服双重虚无,走向双重超越一正一反两方面回答了弱势群体子女应“何为”的追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0
本文编号:2701204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0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雯亭;我国高校学生贫困问题的伦理路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2 秦安美瑜;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吴青霞;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伦理关怀[D];中南大学;2007年
4 雷雪芹;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1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0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