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9:28
【摘要】: 本文从非线性思维观的视野审视,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非线性理论的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相结合,提出非线性和谐的概念,按照大学组织内部和谐→外部和谐→整体和谐的逻辑展开,对大学的文化、组织、权力、人力资本、外部关系、核心能力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着力构建其和谐管理机制,初步勾勒了非线性视野中我国大学和谐管理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阐明了论文研究的问题意识、视角与意义,对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概括地论述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介绍了研究的思路,提出了我国大学非线性和谐管理的理论模型。 二、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探讨非线性视野下大学管理思维的延伸。在阐明非线性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探讨非线性科学的发展在哲学方法论上的意义。初步结合我国大学管理的实际,阐释大学管理思维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延伸,即从封闭思维走向开放思维,从简单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从确定性思维走向随机性思维,从经验性思维走向前瞻性思维,从零和思维走向共赢思维。 三、用非线性的观点看大学文化的演变、冲突与和谐。按照大学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探寻大学在长达千年的风雨中,大学理念在纷争、矛盾、交融中不断发展,经历了由追求个人本位、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到追求三者和谐统一的变化过程。分析了我国大学理念发展的曲折历程,以及我国大学理念的冲突与和谐。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和谐意蕴,这是大学灵魂的所在。并且阐述我国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协调好三种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适应与超越的关系。从我国大学多层次、多单元、多功能的组织结构视野观察,提出我国大学教师的六种文化类型(教学、科研、管理、思政、经济、混合),它们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成一个网状分布的多元文化。指出多元文化差异背后所表现出的学术性与功利性及学术本位与官本位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以大学精神、战略目标、共同愿景、政策、制度、规则、学习、沟通、协商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运用,构建一个大学教师多元文化和谐机制。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对大学文化内涵的更深刻理解,大学文化是大学管理的灵魂,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管理的首要内容。 四、用非线性的观点看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和谐。论述了组织管理理论范式从确定性范式转向不确定性范式(复杂性范式),在思维方法上由追求线性思维、机械性思维、还原思维转变到强调非线性思维、有机性思维、整体思维。分析非线性视角下大学系统的组织特性,即复杂性与矛盾性并存、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松散联合性与紧密性并存。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析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教训及存在的问题,论证开放引进负熵、营造非平衡态、构建非线性相互作用、控制和利用随机涨落,是我国大学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运行机制,即大学系统内各要素在管理过程中保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协调耦合、分工合作的一种开放的、良性互动的、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这种机制不仅是大学组织和谐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由此进一步探讨大学组织管理整合的三种非均衡力量:科层力、文化力与市场力,指出科层制的力量发挥有限作用,市场的力量发挥辅助作用,文化的力量发挥主导作用。 五、用非线性的观点分析大学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特征,即权力结构边界模糊与权力冲突、两种权力运行机制差异与相悖、权力主体的多元性与不对称性、大学权力价值观念的冲突。提出以道德权威为核心,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学术权威、管理权威、职务权威与心理权威有机整合,构成一种大学校长和谐权威,为现代大学校长树立与运用权威提供借鉴与指导。探讨我国大学多元权力的耦合机制与运行模式的构成,提出三种权力制衡模式,即党、政、教授共同决策模式、多元权力主体决策模式、以院系(所)为重心的校与院系(所)分权运行模式。 六、从我国大学人才的分布、竞争、流动、观念与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大学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大学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必须改变过去僵化、单一、线性的机制,实施更加灵活、多样、非线性的和谐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人力资本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创造性思维开发是大学人力资本提升的关键: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大学人力资本创造性思维开发的前提(开放性思维)、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内在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杠杆(随机涨落)。其二、和谐人格的培养是大学人力资本实现的价值取向: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在心理、伦理、法律、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素质与品质的综合所构成的个体和谐人格。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矛盾统一体,是“知、情、意、行”不断循环的过程,是“真、善、美”一体化的表征,这是当今和未来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与核心。 七、探讨非线性视野下大学外部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和谐。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作为一个非平衡自组织系统要从过分依赖政府走向依法自主办学,建立大学与政府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和谐关系;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大学应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自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系统中,我国大学与大学之间应该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实现共赢的非线性和谐关系。提出完善立法与严格执法、加强道德伦理建设、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与健全有关制度等方面来构建我国大学外部关系和谐机制。这四方面配套进行、联合作用、协同操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我国大学外部关系和谐机制的建构提供了一种思路与运行方式。 八、从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出发,推演出系统整体效应与和谐的关系,阐述了非线性和谐概念及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多种竞争力的非线性协同整合。从非线性和谐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即资本竞争力、学术竞争力、组织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与外部关系竞争力。基于协同学理论论述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从协同学的观点审视,指出我国大学学术竞争力打造与提升的前提条件是系统的开放与营造非平衡态,内在动力是构建非线性的竞争与协同机制,关键是序参量的形成与支配作用,为打造与提升我国大学学术竞争力,创建优势学科群,推动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把理论钥匙和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分析大学竞争力与和谐力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大学竞争力是在系统各要素能力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在于体现着大学系统要素的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强、水平高;大学和谐力的特点在于体现着大学系统要素和谐、合作、协调的程度,比竞争对手更和谐,更团结。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既需要竞争力的不断推动,更离不开和谐力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核心能力是由大学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和谐力整合而形成的,大学核心能力的最佳战略选择是柔性竞争战略与双赢战略,其战略规划与实施途径为:①明确学校的定位,构造办学特色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前提;②学科建设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重点;③加强文化建设与创新为打造大学核心能力提供力量源泉;④“要素整合”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⑤变革与创新组织结构是打造大学核心能力的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7
本文编号:2746379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晗;;非线性视野下艺术高校和谐管理的粗浅思考[J];当代艺术;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韩晓燕;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宫天然;世界城市高等教育多样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莉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4 郭莉;当代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轭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玉朋;论道德权威对校长决策的支持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秦康柏;复杂性视域中的课程创生[D];西南大学;2012年
3 周兆梅;高校权力管理[D];青岛大学;2008年
4 戴维红;自组织视野下民俗体育的演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芝玉;非线性视野中我国运动训练系统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胡小清;基于信息流的高校管理机制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郑毅;基于权益人理论的中英两国大学治理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蓉蓉;复杂系统仿真中系统演化复杂性判别方法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6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4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