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的文化渊源与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格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0:21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意义:①在人本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长征中,明确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型人格,促使学生自己掌握哲学和系统科学方法论与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②通过继承、引进和创新,建构人格教育学新的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与技术,以便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推进中国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 五点结论:①自然科学不是科学的惟一模式。人格教育学等人文学科不是停留在个性化的人文创造活动的层面,而是探求其中的规律;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标准的客观性,同样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②人文创造活动与对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规律的研究,二者必须区分:对于前者,人文主义方法论强调体会、内省、直觉、想象、顿悟;而对于后者,虽仍要充分考虑个人体悟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不能排斥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分析、概括、总结、归纳,以及运用范畴和规律表述研究成果。这是理解人文学科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价值结合的学科性质特征与自主创新三者的关键。③基于哲学和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人格教育学学科方法论,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统帅、人文主义方法论为基调,其价值取向兼顾科学与人文,追求科学与价值的和谐。④人格教育学学科方法论可概括为“四论”,即相对主义认识论、整体有机论、比较方法论和文化多元综合自觉论。⑤发展趋势。人格教育学学科方法论将在哲学和系统科学融科学与价值为一体的圆融方法论引导下走向成熟。 创新点:①提出了人格教育学学科方法论“四论”之一的“文化多元综合自觉论”,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是新的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其深化与具体化体现于“四多”综合法,即多学科/多学派整体性研究、多元文化/多时段比较研究、多变量/多指标定量研究、多向性/动态性实地调查研究。第四者在以整体性、多向性和动态性为特征的现代创新思维方式和本文提出的“四多”综合法中处于基础地位,本文致思于逐步脱离以往分割性、单向性和静态性的思维方式。②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以德育课程为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路线和主体性德育新命题——“真理人格合力论”与以此为支柱的自主创新型人格教育大厦模式,并认为高校德育创新的关键是大力开展以自主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756363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尼尔·陆登庭,刘莉莉;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2 肖川;大学的理想与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吴文俊;计算机时代的脑力劳动机械化与数学机械化[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5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年03期
6 崔英锦;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赖雄麟,徐木彬;论公民意识与独立人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8 李劲松,赖雄麟;中国策划业的比较优势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4年07期
9 崔延虎;跨文化交际教育:民族教育若干问题探讨——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李燕;中国民族教育借鉴教育人类学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本文编号:2756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5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