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德育
发布时间:2020-07-15 15:33
【摘要】: 新工时制的实行,使大学生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辨别能力较弱。致使他们在闲暇生活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既可以产生积极的行为,也可产生消极的甚至犯罪的行为。若不加以引导,自由性、可控性小的闲暇就会成为道德教育的“真空”,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消极力量。因此,必须对他们在闲暇生活中的道德加以引导。 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闲暇生活是大学生最为自由的时空,在这一时空里,由于大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呈现明显的无常、无序性。因而其生活具有放松、袒露自己,进而影响他人与社会辐射性品格,鉴于此,控制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消极影响,张扬其积极作用,从道德方面牵引青年大学生远离沉沦,走向成熟,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疏忽的德育主题,同时,也是创建和谐德育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在闲暇生活自主自取地展示自己才能与个性的同时,他们为我们展现的决不只是有意义的创造、有高度的提升、有色彩的绚丽等积极向上的人生画卷。在自由的冲击和膨胀下,一些大学生还是为自己的年轻与不成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没有节制、无法无天的课余生活折射出了他们背离人性、损人利己的消极生活状态。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这种自由与放荡并存、升华与沉沦共在等诸多双重价值属性的客观存在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关注闲暇与闲暇中的道德生活,是构建和谐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由于闲暇生活的双重属性,为闲暇中的道德选择提供了可能。闲暇是一项道德权利,又是一项道德义务。发展闲暇道德观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德育、和谐社会的基础。 为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对个体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该文根据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以河南省几所主要高校为例,尝试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在理清闲暇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德育意义;第二部分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揭示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各个层面的原因;第三部分结合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通过对闲暇生活的指导,探析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1
本文编号:2756679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青秀;;大学生闲暇时间分配特点、问题及原因——基于1995—2010年研究资料的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陈红媛;;论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30期
3 张扬;宋文志;;试论大学生闲暇德育活动模式的构建——以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兰;文化冲突背景下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6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5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