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对一些典型社会污名的责任归因

发布时间:2020-07-24 19:42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社会问题(或污名)也日益凸现,不仅危及个人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已引起社会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思考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研究以Weiner(2000)的责任归因动机序列为理论模型,参考已有归因与责任推断研究成果,根据自编的关于我国当前所存在的社会行为问题(污名)的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拟定一些比较典型的社会污名(像艾滋病、吸毒、酗酒、肥胖、虐待、吸烟、抑郁、神经衰弱、近视、沉溺于网络、下岗、婚外情等);以国内30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对所拟定的社会污名的部位和控制性归因、责任判断、情感反应的差异性;探讨相应的归因、责任推断、情感以及行为反应序列;为寻求这些社会行为问题(污名)的应对策略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证资料和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在不提供任何控制性信息的情况下,被试认为12种社会污名的起因都偏向于自身和可控,倾向于做出有责任的推断。但这种偏向和倾向程度不一,其中家庭暴力被认为可控性最高,应负最高程度的责任;其次可控性较高和应付较高责任的是吸毒和沉溺于网络,而下岗的可控性与责任相对较低。在情感反应和行为应对策略上,家庭暴力引起被试最高的生气、最低的同情和最低的帮助;其次引起较高生气的是吸毒、婚外情以及酗酒、吸烟。近视、下岗、肥胖和抑郁引起的生气较低,神经衰弱和下岗得到较高的同情和较高的帮助。此外,被试对艾滋病也有较高的同情和较高的帮助。 2.在提供了感染艾滋病的两种不同情景(可控与不可控)信息的情况下,被试更倾向于认为,愈是自身和可以控制的原因,愈有较高的责任,并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同情低,生气高,惩戒高而利他行为低。由此可以看出控制性的显著差异对相应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应对策略有显著影响。相应的两个行为反应序列为:起因→外界→不可控→较低责任→较低生气类情感反应、较高同情 类情感反应一较低惩戒、较高利他行为;起因一自身一可控一较高责任一较高 生气类情感反应、较低同情类情感反应一较高惩戒、较低利他行为。 3.性别在责任推断、生气、帮助上存在主效应,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做出 有责任的推断,表现出更高的生气,更愿意给予帮助。专业在控制性、责任推 断、同情上具有主效应,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污名是行为 者可以控制的,更倾向于认为行为者应承担较高的责任,对污名拥有者表现出 更高的同情。在艾滋病知识的得分上,性别具有主效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 4.两个模型的建立为Weiner的理论假设提供了新的、跨文化的依据,使我 们对归因、责任推断、情感反应以及后续行为应对策略之间的序列和数量化关 系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归因的部位、控 制性一责任推断一情感反应(生气和同情)一惩戒或利他行为O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G64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卿,刘华山;人际责任推断与行为应对策略的归因分析[J];心理学报;2003年02期

2 窦国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问题及归因分析[J];教书育人;2019年10期

3 张耀东;党建伟;朱晓翠;;系统安全视阈下的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安全事故探析(下)——基于实证调查的危险源归因分析[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年03期

4 潘冬;;2011年—2016年全国理综卷实验与探究试题中的归因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7年Z1期

5 袁淑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其对策[J];内蒙古教育;2017年04期

6 李贵昌;;篮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归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17年07期

7 吴日明;;圆锥曲线常见错误归因分析[J];中学数学;2017年17期

8 罗少成;孙湘文;刘晓萌;;小学生数学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09期

9 黄文科;许建琼;;西藏县级农牧民技能培训中的问题与归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11期

10 董欣欣;;不良经验:直面数学活动的假象[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霞;;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识误区及归因分析[A];当代教育评论(第7辑)[C];2018年

2 汪利华;;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C];2019年

3 胡锦;;2022冬奥会借鉴2008奥运会成功经验研究[A];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周ZZ;;共情训练对小学生的利他行为的影响[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5 余勇;;厌学情绪的归因分析与辅导策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何晓丽;韩香香;张艳;王娜娜;齐冀;;同情、感召对内隐利他行为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侯鑫;位东涛;Colm G.DeYoung;黄晖;王勇超;李_g;毛毓;桑娜;王康程;邱江;Jinfu Zhang;;脑岛和同情的交互作用预测利他行为[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8 王俊;;战士自杀的心理归因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郑显亮;;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孟磊;老年人的情感反应与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编译 王悠然;距离影响民众对恐怖袭击的情感反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李春桃;利他行为亦增加“自我收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4 万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徐迁 张士伟 张芳;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归因分析及识别模型[N];证券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杜鹏;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王健;利他行为的模型构造与数量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方莲;大学生对一些典型社会污名的责任归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盼;以现代农装为例业绩归因分析在审计风险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杨晓丽;四年级小学生方程解题错误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邓媛方;高中生解决组合计数问题的典型错误及归因分析[D];广州大学;2018年

5 加亚杰;获奖华人化学家崛起现象的归因分析[D];山西大学;2018年

6 李婧宇;中国混合型基金业绩归因分析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7 陈俊;量化投资收益的归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8 周义萍;中学师生冲突的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婷;黄州地区中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调查归因分析及发展对策[D];湖北大学;2012年

10 王啸天;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自尊与利他行为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69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69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6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