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美高校德育的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21:47
【摘要】: 中美高校德育各有千秋,它们都是当代道德实践的产物,都是对当代高校道德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因而都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的价值。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的比较研究,旨在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从比较中找差异,从差异中找原因,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德育的成功经验,为新世纪我国高校的德育改革,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于高校德育工作有待加强,借鉴美国成功的德育经验对我国德育有所裨益。接着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德育及高校德育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考察了中美两国高校德育的现状,阐述了中美两国高校各自的德育目标定位、德育的主要内容及德育实现的方法途径,并指出了其中的成绩和不足。第三部分,重点进行中美高校德育比较。本部分第一层次通过分析通过比较两国的德育目标,全面了解和把握两国德育目标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第二层次对比了中美高校德育内容的差异;第三层次是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方法的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当前和未来高校德育实施方法的共同趋向。第四部分,中美两国高校德育受到本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式的制约,同时德育方法的选择又深刻地影响着德育目标、任务、内容的落实。因此,对产生中美高校德育差异的进行了归因探析,从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理论方面,我认为中国的德育理论基础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德育理论;美国的德育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认知发展论、人文主义和社会学习论;中国的价值取向是以群体为基础,而美国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中国的德育政策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欠缺一定的可操作性,美国的德育教育政策制定详细说服力和可行性强。第五部分,论述中美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获得的启示,对我国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五方面建议:一是加强对德育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德育工作者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德性养成教育;三是改革僵化的“教条”式德育课程,重视隐蔽的德育课程;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德育社会环境;五是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南学;;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华章;2011年18期

2 泰香;;对WTO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思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3 李琳玲;李鸣;;高校德育模式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011年05期

4 化瑞芳;史培培;吴子钊;;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5 陈琼;谢亚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9期

6 栾建国;陈淑娟;郭坤;;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德育教师的教学自主性[J];世纪桥;2011年13期

7 夏海珊;;民族精神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外企业家;2011年10期

8 郑辉赠;;高校建设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常晖芳;;借鉴孔子人本德育思想完善当代高校德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谢昌飞;杨名;;高校德育测评问题的哲学思考——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学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永廷;方涛;张雅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校德育的主导性审视[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严建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德育创新[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裴学进;;心理咨询特质对加强与改进高校德育的启发[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涛雄;;素质教育下高校德育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思考[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亲霞;;西部大开发中高校德育价值理念的选择[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高鹏怀;;社会发展新阶段高校德育主渠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军法;;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新理念[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8 梅荣政;;加强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的几点意见[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永廷;;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发展研究[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后记[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军礼;强麦与硬麦的差异性研究[N];期货日报;2003年

2 中央民族大学  吴月刚  丁永为;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N];北京日报;2002年

3 记者 赵秋丽;山东高校德育在“新”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05年

4 陈达云;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N];光明日报;2002年

5 王保良 龚晓会;用新理念打造高校德育亮点[N];光明日报;2003年

6 记者 戚海燕;首都高校德育将有创新发展[N];北京日报;2002年

7 华北煤炭医学院 朱方成 张硕;把以人为本贯穿到高校德育中[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韩延明;贯彻《纲要》精神 强化高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森堡 王德;高校德育: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安阳大学社科系 张改娥;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德育[N];中国信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晓艳;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丹;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吕勇斌;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任俊伟;党内民主差异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清;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及其差异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萃;中美高校德育的差异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蒲川;网络的发展与高校德育的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颜峰;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孟宪胜;论“以德治国”思想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落实[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谷鹏花;聚类集成及差异性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刘新生;论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师角色的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江净帆;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易遵尧;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昝玉林;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性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洪革;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83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83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b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