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0-12-12 14:24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和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变迁这一现实背景下,以“文化——教育——人”三者间互动关系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提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服务于校园人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校园人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论文的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是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产生、发展、性质特征以及功能等。第二章集中阐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论点,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这一章明确了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双向建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文化和教育说到底都是为人服务,而且都离不开人的主体参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校园文化概述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1.1.1 关于校园文化的种种解说
1.1.2 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1.2 校园文化的历史探源
1.3 校园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功能
1.3.1 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1.3.2 校园文化的功能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文化-教育-人的互动
2.1 文化与人的辩证关系
2.1.1 文化的本质
2.1.2 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基本功能
2.1.3 文化与人的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2.2 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
2.2.1 教育的本质
2.2.2 教育的基本功能
2.2.3 教育与人的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2.3 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2.3.1 大教育观与大文化观
2.3.2 当代文化的变迁与教育观的嬗变
2.3.3 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2.4 以人为本:基于文化、教育与人互动关系的思考
2.4.1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
2.4.2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的总思路
三、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3.1 校园文化建设解析
3.1.1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3.1.2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3.2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3.2.1 当代校园人的含义及其构成
3.2.2 当代校园人的精神风貌
3.2.3 校园人的主体性
3.3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精神的塑造
3.3.1 大学精神的内涵
3.3.2 校园人的价值观与大学精神
3.3.3 塑造大学精神的重大意义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与展望
4.1 以人为本的物质文化建设
4.1.1 校园布局生态化
4.1.2 校园建筑与艺术景点的设计人文化
4.1.3 校园硬件设施的现代化
4.2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4.2.1 完善日常规章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
4.2.2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机制
4.2.3 深刻认识制度文化的发展趋势
4.3 以人为本的行为文化建设
4.3.1 开展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4.3.2 加强多方位文化交流
4.4 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建设
4.4.1 创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网
4.4.2 树立良好的校风,塑造独特的大学精神
4.5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势
4.5.1 加强现代化载体和新阵地建设
4.5.2 积极引导学生社区文化和小群体文化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 范亚菲,董丁戈.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0)
[2]论地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 陈桂良.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0)
[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 张静.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2)
[4]文化自觉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郑克岭,张庆霞,匡瑾璘. 教育探索. 2006(02)
[5]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 杨正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6]解读大学校园文化新现象:手机短信[J]. 黄海,刘吉发,杨溪. 青年研究. 2005(06)
[7]大学精神的现实提炼与制度文化建设[J]. 寿韬. 高等农业教育. 2004(11)
[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 许嘉璐. 求是. 2004(18)
[9]当代校园文化建设刍论[J]. 方小斌. 理论学刊. 2004(06)
[10]简论校园精神[J]. 王爱平. 教育探索. 2001(09)
本文编号:2912724
【文章来源】:江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校园文化概述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1.1.1 关于校园文化的种种解说
1.1.2 校园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1.2 校园文化的历史探源
1.3 校园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功能
1.3.1 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1.3.2 校园文化的功能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文化-教育-人的互动
2.1 文化与人的辩证关系
2.1.1 文化的本质
2.1.2 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基本功能
2.1.3 文化与人的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2.2 教育与人的辩证关系
2.2.1 教育的本质
2.2.2 教育的基本功能
2.2.3 教育与人的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2.3 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2.3.1 大教育观与大文化观
2.3.2 当代文化的变迁与教育观的嬗变
2.3.3 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2.4 以人为本:基于文化、教育与人互动关系的思考
2.4.1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
2.4.2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的总思路
三、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3.1 校园文化建设解析
3.1.1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3.1.2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3.2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3.2.1 当代校园人的含义及其构成
3.2.2 当代校园人的精神风貌
3.2.3 校园人的主体性
3.3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学精神的塑造
3.3.1 大学精神的内涵
3.3.2 校园人的价值观与大学精神
3.3.3 塑造大学精神的重大意义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与展望
4.1 以人为本的物质文化建设
4.1.1 校园布局生态化
4.1.2 校园建筑与艺术景点的设计人文化
4.1.3 校园硬件设施的现代化
4.2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4.2.1 完善日常规章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
4.2.2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机制
4.2.3 深刻认识制度文化的发展趋势
4.3 以人为本的行为文化建设
4.3.1 开展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4.3.2 加强多方位文化交流
4.4 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建设
4.4.1 创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网
4.4.2 树立良好的校风,塑造独特的大学精神
4.5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势
4.5.1 加强现代化载体和新阵地建设
4.5.2 积极引导学生社区文化和小群体文化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研究[J]. 范亚菲,董丁戈.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0)
[2]论地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 陈桂良.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10)
[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 张静.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02)
[4]文化自觉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郑克岭,张庆霞,匡瑾璘. 教育探索. 2006(02)
[5]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 杨正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6]解读大学校园文化新现象:手机短信[J]. 黄海,刘吉发,杨溪. 青年研究. 2005(06)
[7]大学精神的现实提炼与制度文化建设[J]. 寿韬. 高等农业教育. 2004(11)
[8]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 许嘉璐. 求是. 2004(18)
[9]当代校园文化建设刍论[J]. 方小斌. 理论学刊. 2004(06)
[10]简论校园精神[J]. 王爱平. 教育探索. 2001(09)
本文编号:2912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1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