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1:14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粗俗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粗俗语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本文在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网络粗俗语早已成为当下中学生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并广泛流行。虽然男女生之间、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在使用网络粗俗语方面略有差异,但差异性并不显著。中学生主要借助于三大网络渠道——QQ、网络游戏和贴吧——使用粗俗语,中学生网络粗俗语亦具有多种表现类型和特点,其特点如下:功能娱乐化、表达口语化、措辞符号化、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使用无约束性。关于中学生对网络粗俗语的态度方面,多数中学生对使用网络粗俗语的现象持“模棱两可”、“又爱又恨”的态度,有些甚至公然持赞成的态度,即使有的学生坚决反对,但也存在“明知故犯”的现象。调查发现,中学生使用网络粗俗语的心理机制是复杂多样的,如:彰显个性与自我表现、游戏娱乐与玩笑放松、跟风从众与群体认同、敌对他人与情绪宣泄、反抗权威与释放压力、自发地习惯性表达。另外,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来源也是多渠道的,其主要源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网络、社会等环境中出现和使用的粗俗语。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学生网络粗俗语是涉及社会和个体诸多因素的复杂现象,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学生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诉求。 笔者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展示,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文化标签”。网络粗俗语现已成为当下中学生群体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必然反映着中学生群体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诉求。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粗俗语这一现象的分析,真实地再现了中学生在“后台”(网络)环境中的实际生存状态,帮助教师和成人社会准确地解读当代中学生的“心灵密码”,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为进一步提高中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借鉴性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网络语言 粗俗语 中学生亚文化 媒介情境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G645.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9
  • 1.1 研究缘起8-9
  • 1.1.1 基于个人兴趣8
  • 1.1.2 基于社会价值8-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
  • 1.3 文献综述9-14
  • 1.3.1 关于“粗俗语”的研究9-13
  • 1.3.2 关于“网络粗俗语”的研究13-14
  • 1.3.3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述评14
  • 1.4 研究方案的设计14-19
  • 1.4.1 相关概念界定14-15
  • 1.4.2 研究对象的选择15-16
  • 1.4.3 研究方法和手段16-17
  • 1.4.4 研究过程17-19
  • 第2章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诞生背景19-31
  • 2.1 网络时代19-24
  • 2.1.1 全民网络时代19-20
  • 2.1.2 网络的特性20-22
  • 2.1.3 媒介情境论22-24
  • 2.2 中学生的特殊生活状态24-31
  • 2.2.1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24-26
  • 2.2.2 当下中学生的生存现状26-27
  • 2.2.3 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27-31
  • 第3章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使用现状31-43
  • 3.1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使用频率31
  • 3.2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常用语言31-33
  • 3.3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群体特征33-36
  • 3.3.1 性别特征33-34
  • 3.3.2 年级特征34-35
  • 3.3.3 学校特征35
  • 3.3.4 低龄化趋势35-36
  • 3.4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表达渠道36-43
  • 3.4.1 QQ36-39
  • 3.4.2 网络游戏39-40
  • 3.4.3 中学生贴吧40-43
  • 第4章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表现特征43-52
  • 4.1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表现类型43-48
  • 4.1.1 根据语言的对象指向分43-45
  • 4.1.2 根据语言的自身特点分45
  • 4.1.3 根据用语目的分45-47
  • 4.1.4 根据语言的来源分47-48
  • 4.2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基本特点48-52
  • 4.2.1 功能娱乐化48
  • 4.2.2 表达口语化48-49
  • 4.2.3 措辞符号化49
  • 4.2.4 内容广泛性49-50
  • 4.2.5 形式多样性50
  • 4.2.6 使用无约束性50-52
  • 第5章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产生机制52-63
  • 5.1 中学生对网络粗俗语的态度52-53
  • 5.2 中学生使用网络粗俗语的心理动机53-57
  • 5.2.1 彰显个性与自我表现53-54
  • 5.2.2 游戏娱乐与玩笑放松54-55
  • 5.2.3 跟风从众与群体认同55
  • 5.2.4 敌对他人与情绪宣泄55-56
  • 5.2.5 反抗权威与释放压力56
  • 5.2.6 自发地习惯性表达56-57
  • 5.3 中学生网络粗俗语的来源57-63
  • 5.3.1 家庭57-58
  • 5.3.2 学校58-59
  • 5.3.3 同辈群体59-60
  • 5.3.4 网络60-61
  • 5.3.5 社会61-63
  • 第6章 结语63-65
  • 附录65-69
  • 参考文献69-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兰;;网络词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其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杨明刚;陈韵超;顾明毅;;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广告;2011年12期

3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年07期

4 郭晓舟;;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桂永霞;李融;;粗俗语的多功能性质研究[J];英语研究;2012年03期

6 赵君茹;;中国青少年流行语现状、问题及健康发展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伍文忠;;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公维余,王晓虎;网络特性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刘白玉;张丽;顿小慧;;论英语粗俗语的“雅”性特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2期

10 明月;;网络的特性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粗俗语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6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6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