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透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08 03:19
“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透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的论题,旨在通过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寻求导致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解释。这一研究对处于“就业寒冬”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可以确立起如下基本假设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要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各个领域必须能够协调发展,任何方面的不协调都会产生失衡,从而干扰、甚至阻碍整个进程的发展。然而,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社会常发生革命运动或社会乱局,常出现社会危机与社会变革,其实质都是该社会的各种力量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相互之间既合作又斗争,探索、选择现代化发展范式的过程。在此搏弈过程中,各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分汇成两大阵营:适应、推动现代化的方阵和基于自身的集团利益反现代化的方阵,这两种力量的搏弈导致了整个社会秩序的变动,并使这种变动中的社会秩序表现出协调或不协调的特征,并日益成为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体制性根源。知识型失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知识型失业的由来、现状和类型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历史回顾
(二) 知识型失业的爆发
(三) 知识型失业的类型
二. 知识型失业的影响
(一) 社会流动渠道的不畅与社会不公的进一步加剧
(二) 社会危机潜在的爆发点
(三) 对中国公众教育投资的冲击
三. 既有的原因分析
(一) 当前学界的看法
(二) 尤应多说的两点
1.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2. 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社会力量的发育不足
四. 知识型失业的高等教育原因分析
(一) 高教单位制对大学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制约
1. 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不足
2. 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的萎缩
3. 师资形成和培养机制的不良
4. 高校管理体制的错位
(二) 高教单位制下教育的异变
1. 教育的功利主义化
2. 教育的过度专业化
3. 模式化教育与强制性教育
(三) 大学生自我的欠缺:高教单位制下异变教育的负面后果
1. 人格结构的失衡
2. 心理素质的不良
3. 知识结构的缺陷
4. 能力结构的不足
5. 价值取向的偏差
五. 知识型失业的解决之道
(一) 治标措施
(二) 治本之策:扭顺种种体制性不协调
1. 在外部条件上
2. 打造现代大学教育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J]. 周守军,王德清,邓春雪. 教育研究. 2002(04)
[2]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J]. 张小东,刘建国.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05)
[3]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乏力分析[J]. 毛亚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4]90年代中国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J]. 杨雄. 青年研究. 1997(09)
[5]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J]. 赵延东,刘永树. 青年研究. 1996(11)
[6]社会转型与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危机[J]. 匡乐成. 中国青年研究. 1996(05)
[7]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与改善研究[J]. 叶松庆. 青年研究. 1996(05)
[8]略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原则框架[J]. 曹殊. 中国高教研究. 1995(06)
[9]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J]. 肖兰芬. 高等教育研究. 1995(06)
[10]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 侯红蕊. 青年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270745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知识型失业的由来、现状和类型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历史回顾
(二) 知识型失业的爆发
(三) 知识型失业的类型
二. 知识型失业的影响
(一) 社会流动渠道的不畅与社会不公的进一步加剧
(二) 社会危机潜在的爆发点
(三) 对中国公众教育投资的冲击
三. 既有的原因分析
(一) 当前学界的看法
(二) 尤应多说的两点
1.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2. 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社会力量的发育不足
四. 知识型失业的高等教育原因分析
(一) 高教单位制对大学生培养质量提高的制约
1. 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不足
2. 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的萎缩
3. 师资形成和培养机制的不良
4. 高校管理体制的错位
(二) 高教单位制下教育的异变
1. 教育的功利主义化
2. 教育的过度专业化
3. 模式化教育与强制性教育
(三) 大学生自我的欠缺:高教单位制下异变教育的负面后果
1. 人格结构的失衡
2. 心理素质的不良
3. 知识结构的缺陷
4. 能力结构的不足
5. 价值取向的偏差
五. 知识型失业的解决之道
(一) 治标措施
(二) 治本之策:扭顺种种体制性不协调
1. 在外部条件上
2. 打造现代大学教育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J]. 周守军,王德清,邓春雪. 教育研究. 2002(04)
[2]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J]. 张小东,刘建国.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05)
[3]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乏力分析[J]. 毛亚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4]90年代中国大学生择业观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J]. 杨雄. 青年研究. 1997(09)
[5]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J]. 赵延东,刘永树. 青年研究. 1996(11)
[6]社会转型与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危机[J]. 匡乐成. 中国青年研究. 1996(05)
[7]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缺陷与改善研究[J]. 叶松庆. 青年研究. 1996(05)
[8]略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原则框架[J]. 曹殊. 中国高教研究. 1995(06)
[9]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及对策[J]. 肖兰芬. 高等教育研究. 1995(06)
[10]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 侯红蕊. 青年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270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270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