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22:04
本文关键词:“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提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青壮年农民成为社会流动最大的主体。而由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只能呆在农村沦为“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高校大学生。并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儿时留守”大学生。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主旋律的今天,作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大学生必须培育起良好的和谐交往能力。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实现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儿时留守”大学生因和谐交往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关注“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现状,把握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时留守”大学生的和谐交往能力显得极为紧迫。 本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个部分。其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即导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将会产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概述。 第二部分,重要分析“儿时留守”大学生的概念界定及其和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通过对江西省六所高校进行调研,获取基本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探讨“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基本现状。 第四部分,结合调查数据,详细分析个性特征、家庭特征、专业特征、学业预期、就业压力、等五大因素对“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影响。 第五部分,针对“儿时留守”大学生的和谐交往能力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其和谐交往能力的五大对策。
【关键词】:“儿时留守”大学生 和谐交往能力 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1 导论7-15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研究意义8-9
- 1.2.1 理论意义8
- 1.2.2 现实意义8-9
- 1.3 研究现状9-13
- 1.3.1 国内研究现状9-12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4 研究方法13-14
- 1.4.1 文献研究法13
- 1.4.2 问卷调查法13-14
- 1.4.3 比较研究法14
- 1.5 论文的创新点14-15
- 1.5.1 研究视角较新颖14
- 1.5.2 研究内容较独特14-15
- 2 “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15-19
- 2.1 “儿时留守”大学生的界定与分类15-16
- 2.1.1 “儿时留守”大学生的界定15
- 2.1.2 “儿时留守”大学生的分类15-16
- 2.2 和谐交往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分析16-17
- 2.2.1 交往的概念界定16
- 2.2.2 和谐交往能力的概念界定16-17
- 2.2.3 和谐交往能力的构成要素17
- 2.3 “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重要性分析17-19
- 2.3.1 是“儿时留守”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重要保证17-18
- 2.3.2 是构建和谐共进校园氛围的重要内容18-19
- 3 “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实证调研与分析19-27
- 3.1 数据来源19-20
- 3.2 “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现状分析20-27
- 3.2.1 “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正常表征20-23
- 3.2.2 “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问题表征23-27
- 4 “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7-40
- 4.1 个性因素27-29
- 4.2 家庭因素29-33
- 4.3 专业因素33-35
- 4.4 学业因素35-36
- 4.5 就业因素36-40
- 5 提升“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对策分析40-47
- 5.1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人际交往类课程40-41
- 5.1.1 课程体系对培育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的作用40
- 5.1.2 利用课程优势,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40-41
- 5.2 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完善人际交往技巧41-42
- 5.2.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41
- 5.2.2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41-42
- 5.3 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增强和谐交往信心42-44
- 5.3.1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42-43
- 5.3.2 加强对大学生和谐交往信心的培养43
- 5.3.3 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交心态43-44
- 5.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44-45
- 5.4.1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44
- 5.4.2 培育良好的大学校风44
- 5.4.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44-45
- 5.4.4 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45
- 5.5 加强“儿时留守”大学生学生管理制度建设45-47
- 5.5.1 改善“儿时留守”大学生管理模式45
- 5.5.2 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能力45-46
- 5.5.3 健全“儿时留守”大学生就业咨询体系46-47
- 6 总结与展望47-49
- 6.1 研究结论47
- 6.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47-49
- 6.2.1 研究局限47
- 6.2.2 研究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3
- 附录(调查问卷)53-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建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解析[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2 聂霞;;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分析[J];成人教育;2011年11期
3 杨秀清;;“留守孩”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思考[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2期
4 马健;荆悦;宋燕华;;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5 温义媛;;“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韩伟;;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极端重要性[J];成功(教育);2011年21期
8 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与普通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钟咏;;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10 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提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3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