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1 16:41
本文首先对教材期望的品德观进行研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私德四个方面阐述国家期望大学生具有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公德方面,要求他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家庭美德方面,要求他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个人私德方面,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其次,通过自编问卷,从诚实守信、为人正直、与人为善、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责任奉献、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等八个维度探讨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研究结果表明:(1)各维度的平均分均在2分以上,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2)女生在文明礼貌、勤俭节约、遵纪守法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在诚实守信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其中,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差异显著:(4)在文明礼貌、与人为善维度上,非独生子女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最后对教材期望的和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他们都把文明礼貌、热爱祖国、勤俭节约、与...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导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教材期望的品德观研究
2.1 社会公德
2.2 职业道德
2.3 家庭美德
2.4 个人私德
3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问卷的编制
3.1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开放式问卷调查
3.2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正式问卷编制
3.3 小结
4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实证调查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分析讨论
5 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比较分析
5.1 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相同部分
5.2 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相异部分
6 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6.1 重视对学生公正德性的培育
6.2 针对品德的性别差异进行道德教育
6.3 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6.4 加强道德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 范松仁. 教育与职业. 2007(02)
[2]“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 汪凤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3)
[3]对于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内涵的一些理解[J]. 温克勤. 道德与文明. 2006(03)
[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 胡锦涛. 求是. 2006(09)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要求[J]. 赵存生,宇文利. 高校理论战线. 2006(04)
[6]社会变革与新人品德发展——香港-澳门初中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比较研究[J]. 骆风. 比较教育研究. 2005(08)
[7]品德行为形成与调节过程中若干问题刍议[J]. 蒋飞云,刘定平. 当代教育论坛. 2004(06)
[8]“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新探[J]. 肖群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9]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J]. 戴树根. 求索. 2004(03)
[10]呼唤公正[J]. 姚大志. 天津社会科学. 2001(04)
本文编号:3430888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导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教材期望的品德观研究
2.1 社会公德
2.2 职业道德
2.3 家庭美德
2.4 个人私德
3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问卷的编制
3.1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开放式问卷调查
3.2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正式问卷编制
3.3 小结
4 大学生所持的品德观实证调查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分析讨论
5 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比较分析
5.1 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相同部分
5.2 大学生所持的与教材期望的品德观相异部分
6 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6.1 重视对学生公正德性的培育
6.2 针对品德的性别差异进行道德教育
6.3 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6.4 加强道德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 范松仁. 教育与职业. 2007(02)
[2]“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J]. 汪凤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3)
[3]对于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内涵的一些理解[J]. 温克勤. 道德与文明. 2006(03)
[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 胡锦涛. 求是. 2006(09)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要求[J]. 赵存生,宇文利. 高校理论战线. 2006(04)
[6]社会变革与新人品德发展——香港-澳门初中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比较研究[J]. 骆风. 比较教育研究. 2005(08)
[7]品德行为形成与调节过程中若干问题刍议[J]. 蒋飞云,刘定平. 当代教育论坛. 2004(06)
[8]“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新探[J]. 肖群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9]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J]. 戴树根. 求索. 2004(03)
[10]呼唤公正[J]. 姚大志. 天津社会科学. 2001(04)
本文编号:3430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43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