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教育计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18:35
过去的近十年中,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过去较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等教育局面。办学主体也由单一的国家办学变为由公办、民办、公办民助等多种办学主体组成。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这些特点,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评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就成为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以往的教育评价,是在精英化教育阶段形成的面向普通高校的评价模式,已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教育评价的要求,尤其是缺少对多种教育形式的统一评价标准。本文将计量学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利用文献法、比较法、推理法,提出了教育计量这个全新的概念,论述了教育计量与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关系。同时,应用计量学知识,按照计量学理论框架,运用演绎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定量研究方法,构造了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生的教育计量体系。该体系由指标体系、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计量手段四要素构成。指标体系中包含三级指标,全面反映了目前对我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各项指标权重由层次分析法求得。计量基准的...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1.1.2 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观的变化
1.1.3 教育评价的局限性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来源
1.4 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评价及质量观
1.4.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评价
1.4.2 国外高等教育多元化特点下的质量观及教育评价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2.1 教育测量
2.1.1 测量的定义
2.1.2 教育测量的含义
2.2 教育评价
2.2.1 评价的基本内涵
2.2.2 教育评价的内涵
2.3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量与教育计量
3.1 计量(学)的概念及发展
3.2 计量学在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3.2.1 计量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3.2.2 计量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3.2.3 计量学在图书信息领域的应用
3.2.4 计量学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3.2.5 计量学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
3.3 教育计量的必要性分析
3.3.1 教育评价缺乏统一基准导致的不公平和质量不稳定
3.3.2 教育测量手段主观化、多样化导致测量的不确定
3.3.3 教育测量手段的变化引起教育测量标准内涵的变化
3.3.4 我国高等教育需要统一的基本标准
3.4 教育计量的定义
3.4.1 教育的可计量性
3.4.2 教育计量的定义
3.5 教育计量的特点
3.5.1 教育计量的真实性
3.5.2 教育计量的一致性
3.5.3 教育计量的溯源性
3.5.4 教育计量的法制性
3.5.5 教育计量的通用性
3.6 教育计量、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计量体系的内容
4.1 教育计量体系的构成要素
4.1.1 指标体系
4.1.2 计量基准
4.1.3 计量标准
4.1.4 计量手段
4.2 教育计量体系的应用对象
4.3 构建教育计量体系的依据
4.3.1 教育目标
4.3.2 社会发展
4.3.3 客体状况
4.3.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生教育计量的依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育计量指标体系
5.1 教育计量指标的设置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简明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1.4 通用性原则
5.1.5 相对稳定性原则
5.2 教育计量指标的设置
5.2.1 思想道德
5.2.2 专业能力
5.2.3 身心素质
5.2.4 文化修养
5.3 教育计量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3.1 确定权重的原则
5.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育计量基准
6.1 教育计量基准制定的原则
6.1.1 一般性原则
6.1.2 稳定性原则
6.1.3 唯一性原则
6.1.4 法制性原则
6.2 教育计量基准制定的方法
6.2.1 抽样试验统计法
6.2.2 群体决策法
6.3 量值的传递
6.3.1 量值传递的概念
6.3.2 量值传递的基础
6.3.3 量值传递的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教育计量体系的应用范围
7.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应用
7.1.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计量体系的制定者
7.1.2 实现对教育活动质量的宏观调控监督
7.1.3 制定教育政策
7.1.4 审核办学机构办学资格
7.2 教育评价中介的应用
7.2.1 教育评价中介评价活动的指南
7.2.2 增加教育评价中介的可信度
7.3 办学机构的应用
7.3.1 开展办学活动的目标
7.3.2 颁发学历证书的依据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新方法[J]. 焦利明,杨建立.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6(01)
[2]评估中不确定情况下指标权重的一种确定方法[J]. 刘琼林. 运筹与管理. 2006(01)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J]. 陈志霞,杨静.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2)
[4]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 辛涛,李雪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06)
[5]欧盟教育合作机制及其启示[J]. 杨珊珊.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6)
[6]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 余小波.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6)
[7]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计量经济学的发展[J]. 韩明.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06)
[8]美国教育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及其启示[J]. 蔡敏. 外国教育研究. 2005(06)
[9]美国区域认证认可组织及其年会的功能[J]. 孙建荣.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3)
[10]教育评价对象系统初探[J]. 魏志强.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5(02)
硕士论文
[1]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D]. 张意忠.江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38430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1.1.2 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观的变化
1.1.3 教育评价的局限性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来源
1.4 国内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评价及质量观
1.4.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评价
1.4.2 国外高等教育多元化特点下的质量观及教育评价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2.1 教育测量
2.1.1 测量的定义
2.1.2 教育测量的含义
2.2 教育评价
2.2.1 评价的基本内涵
2.2.2 教育评价的内涵
2.3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量与教育计量
3.1 计量(学)的概念及发展
3.2 计量学在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3.2.1 计量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3.2.2 计量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
3.2.3 计量学在图书信息领域的应用
3.2.4 计量学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3.2.5 计量学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
3.3 教育计量的必要性分析
3.3.1 教育评价缺乏统一基准导致的不公平和质量不稳定
3.3.2 教育测量手段主观化、多样化导致测量的不确定
3.3.3 教育测量手段的变化引起教育测量标准内涵的变化
3.3.4 我国高等教育需要统一的基本标准
3.4 教育计量的定义
3.4.1 教育的可计量性
3.4.2 教育计量的定义
3.5 教育计量的特点
3.5.1 教育计量的真实性
3.5.2 教育计量的一致性
3.5.3 教育计量的溯源性
3.5.4 教育计量的法制性
3.5.5 教育计量的通用性
3.6 教育计量、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计量体系的内容
4.1 教育计量体系的构成要素
4.1.1 指标体系
4.1.2 计量基准
4.1.3 计量标准
4.1.4 计量手段
4.2 教育计量体系的应用对象
4.3 构建教育计量体系的依据
4.3.1 教育目标
4.3.2 社会发展
4.3.3 客体状况
4.3.4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生教育计量的依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育计量指标体系
5.1 教育计量指标的设置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简明性原则
5.1.3 针对性原则
5.1.4 通用性原则
5.1.5 相对稳定性原则
5.2 教育计量指标的设置
5.2.1 思想道德
5.2.2 专业能力
5.2.3 身心素质
5.2.4 文化修养
5.3 教育计量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3.1 确定权重的原则
5.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育计量基准
6.1 教育计量基准制定的原则
6.1.1 一般性原则
6.1.2 稳定性原则
6.1.3 唯一性原则
6.1.4 法制性原则
6.2 教育计量基准制定的方法
6.2.1 抽样试验统计法
6.2.2 群体决策法
6.3 量值的传递
6.3.1 量值传递的概念
6.3.2 量值传递的基础
6.3.3 量值传递的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教育计量体系的应用范围
7.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应用
7.1.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计量体系的制定者
7.1.2 实现对教育活动质量的宏观调控监督
7.1.3 制定教育政策
7.1.4 审核办学机构办学资格
7.2 教育评价中介的应用
7.2.1 教育评价中介评价活动的指南
7.2.2 增加教育评价中介的可信度
7.3 办学机构的应用
7.3.1 开展办学活动的目标
7.3.2 颁发学历证书的依据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新方法[J]. 焦利明,杨建立.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6(01)
[2]评估中不确定情况下指标权重的一种确定方法[J]. 刘琼林. 运筹与管理. 2006(01)
[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卷筛查与个案分析[J]. 陈志霞,杨静.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2)
[4]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J]. 辛涛,李雪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06)
[5]欧盟教育合作机制及其启示[J]. 杨珊珊.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6)
[6]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 余小波.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6)
[7]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计量经济学的发展[J]. 韩明.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06)
[8]美国教育评价的伦理规范建设及其启示[J]. 蔡敏. 外国教育研究. 2005(06)
[9]美国区域认证认可组织及其年会的功能[J]. 孙建荣.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03)
[10]教育评价对象系统初探[J]. 魏志强.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5(02)
硕士论文
[1]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研究[D]. 张意忠.江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38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43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