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3 05:28
学术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对弘扬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争创一流理念的指引下,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地方大学学术文化的内涵建设现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索行之有效的特色化建设对策和机制,可以发挥大学学术文化对高水平教师培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积极引导作用,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24(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大学学术文化的内涵特征
1.大学学术文化的泛在意义
2.大学学术文化的精神引领
3.大学学术文化的求异发展
二、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之空中楼阁
2.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之路在何方
三、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互促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弘扬大学学术文化
2.学术文化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育提供保障
四、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策
1.系统性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贯穿式培养
2.常规性拓展思想政治实践与学术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强化
3.梯次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培养模块构建与思考[J]. 于旭蓉,高雪梅,王国鹏.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和四大特征[J]. 王战军,刘静.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9)
[3]高校学报功能及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基本向度[J]. 王向东.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03)
[4]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所有课程思政功能 专访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张智强[J]. 潘晨聪. 上海教育. 2017(03)
[5]大学学术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建设对策研究[J]. 施鹏,程刚. 前沿. 2015(03)
[6]论大学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 刘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18)
[7]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 蔡晓良,李雪燕.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8]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的现状与拓展思路[J]. 王景云. 学术交流. 2012(10)
[9]从“工程育人”到“文化育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 曾水兵. 江苏高教. 2012(05)
[10]加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 促进创新人才成长[J]. 程翠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8)
本文编号:3452561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24(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大学学术文化的内涵特征
1.大学学术文化的泛在意义
2.大学学术文化的精神引领
3.大学学术文化的求异发展
二、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之空中楼阁
2.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之路在何方
三、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互促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弘扬大学学术文化
2.学术文化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育提供保障
四、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策
1.系统性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贯穿式培养
2.常规性拓展思想政治实践与学术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强化
3.梯次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培养模块构建与思考[J]. 于旭蓉,高雪梅,王国鹏.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2]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和四大特征[J]. 王战军,刘静.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9)
[3]高校学报功能及引领学术文化建设的基本向度[J]. 王向东.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8(03)
[4]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所有课程思政功能 专访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张智强[J]. 潘晨聪. 上海教育. 2017(03)
[5]大学学术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建设对策研究[J]. 施鹏,程刚. 前沿. 2015(03)
[6]论大学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 刘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18)
[7]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 蔡晓良,李雪燕.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8]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的现状与拓展思路[J]. 王景云. 学术交流. 2012(10)
[9]从“工程育人”到“文化育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 曾水兵. 江苏高教. 2012(05)
[10]加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 促进创新人才成长[J]. 程翠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8)
本文编号:3452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45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