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21-11-10 23: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傻瓜化的数字平台”博客的出现,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迅速成为互联网最新的发展潮流。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由于博客“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博客像写日记一样,经常更新、不断积累、及时记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将个性化的经验、知识积累、信息过滤和深度沟通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并且更注重在网络世界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博客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不仅体现在个性化的表达形式上,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学生在使用博客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思想行为特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大学生博客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博客网的内容,总结提炼出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分析了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首先,就论文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主要概念的界定作了说明,总结、归纳了博客所具有的技术、传播及文化特征。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博客注册规模增长状况与趋势
对比 2003 年至 2007 年的数字可以看出,近几年博客的发展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 2006 年,当博客总数达到 6000 万人规模时,这意味着博客在中国正实现着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过度[20]。2.1.2 博客在网民中的认可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006 年 7 月 19 日发布了“第 1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06 年 6 月底,中国共有网民1.23 亿,其中经常写博客的人已经达 2800 万,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1500 万网民经常使用博客,增速惊人。博客在网民中的认可度如图 2-2。从图 2-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网民对博客的认可已高达 81.7%,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注册拥有了自己的博客。
博客主要内容类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博客的传播学研究和道德诉求[J]. 黄进,刘文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2]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Blog平台的创建[J]. 赵锡凤.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4)
[3]“博客”对社会文化及其传播模式的影响[J]. 王泸生.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4]谈谈博客对青年的影响[J]. 武鹏.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3)
[5]博客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J]. 伍安春.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6)
[6]趋向现实的虚拟交流——基于博客传播的个案研究[J]. 周玉黍.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5)
[7]两会博客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 蒋艳芳. 青年记者. 2006(10)
[8]2005—2006年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J]. 方兴东,张笑容. 国际新闻界. 2006(05)
[9]博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刘文秀,左明章,张昆明. 教育信息化. 2006(07)
[10]教育博客群风起云涌[J]. 刘健. 中国教育网络. 2006(04)
本文编号:3488130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博客注册规模增长状况与趋势
对比 2003 年至 2007 年的数字可以看出,近几年博客的发展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 2006 年,当博客总数达到 6000 万人规模时,这意味着博客在中国正实现着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过度[20]。2.1.2 博客在网民中的认可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006 年 7 月 19 日发布了“第 1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06 年 6 月底,中国共有网民1.23 亿,其中经常写博客的人已经达 2800 万,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1500 万网民经常使用博客,增速惊人。博客在网民中的认可度如图 2-2。从图 2-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网民对博客的认可已高达 81.7%,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注册拥有了自己的博客。
博客主要内容类别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博客的传播学研究和道德诉求[J]. 黄进,刘文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2]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Blog平台的创建[J]. 赵锡凤.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4)
[3]“博客”对社会文化及其传播模式的影响[J]. 王泸生.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4]谈谈博客对青年的影响[J]. 武鹏.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3)
[5]博客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J]. 伍安春.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6)
[6]趋向现实的虚拟交流——基于博客传播的个案研究[J]. 周玉黍.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5)
[7]两会博客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 蒋艳芳. 青年记者. 2006(10)
[8]2005—2006年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J]. 方兴东,张笑容. 国际新闻界. 2006(05)
[9]博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刘文秀,左明章,张昆明. 教育信息化. 2006(07)
[10]教育博客群风起云涌[J]. 刘健. 中国教育网络. 2006(04)
本文编号:3488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488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