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高等院校纳入少数民族工艺途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1-12-18 12:19
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民族工艺再次重生创造了良好机遇,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整体不高的现实状况为教育差异化践行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特殊的地缘优势和人才需求,少数民族工艺纳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应从体系规划、教育创新、产教融合、人才激励、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统筹,并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以研促教的平台功能,实现跨学科融合知识,这样才能够弥补师资力量短缺、传承模式散小、连贯性差以及民间艺术纳入教育其理论支撑不足,学理性薄弱的短板。
【文章来源】:文山学院学报. 2020,33(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完善专业学科体系,加强特色课程群建设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宏观规划
2.关于特色课程群的设立与构建
3.突出高等院校主渠道教育的研究性特质,教研相长,健全教材建设
二、“1+1”双师平台建设
三、项目驱动模式促进产教融合的成果产出
四、新意识与新媒材的嵌入
1.树立新的审美意识。
2.融入新的加工技术。
3.利用新的媒体平台。
五、拓展传承教学外延,普及公共美育文化
六、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 申茂平. 教育文化论坛. 2009(01)
[2]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 张诗亚.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01)
[3]区域性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 孙燕.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7(10)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 乔晓光. 美术研究. 2003(01)
硕士论文
[1]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实证研究[D]. 陆小林.四川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42378
【文章来源】:文山学院学报. 2020,33(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完善专业学科体系,加强特色课程群建设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宏观规划
2.关于特色课程群的设立与构建
3.突出高等院校主渠道教育的研究性特质,教研相长,健全教材建设
二、“1+1”双师平台建设
三、项目驱动模式促进产教融合的成果产出
四、新意识与新媒材的嵌入
1.树立新的审美意识。
2.融入新的加工技术。
3.利用新的媒体平台。
五、拓展传承教学外延,普及公共美育文化
六、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 申茂平. 教育文化论坛. 2009(01)
[2]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 张诗亚.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09(01)
[3]区域性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 孙燕.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7(10)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 乔晓光. 美术研究. 2003(01)
硕士论文
[1]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实证研究[D]. 陆小林.四川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42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54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