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高师升格转型与教师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22-02-09 23:25
本文通过对地市高师升格转型的背景分析和借鉴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教师教育机构升格转型的经验启示,对我国地市高师升格转型与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文章主体部分选取江西省的多所地市高师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采用定性和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地市高师的教师教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地市高师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地市高师升格转型后的领导观念与办学理念、发展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教育实习与基地建设。力求在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地市高师升格转型后的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进行理性思考。 文章最后提出了地市高师升格转型后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对策。对升格转型时期地市师范院校保持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模式作了有益探索。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地市高师升格转型的界说
三、关于地市高师升格转型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关于高师的升格转型背景分析
一、我国地市高师升格转型的背景分析
(一) 现实背景
(二) 政策背景
二、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教师教育机构的升格转型
(一) 各国师范教育的转型概况
(二) 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
(三) 台湾师资培育机构变革
(四) 香港教师教育机构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高师院校的发展状况与升格转型的共同特点
(一) 教师教育的本科化
(二) 教师教育的综合化
第三章 地市高师升格转型后教师教育状况调查(以江西省地市高师为例)
一、领导观念上强调做大做强,有忽视师范特色之嫌
二、办学理念中师范性的迷失
三、培养目标上层次类型的错位
四、课程体系基本维持传统框架
五、人才培养沿袭师专原有模式
六、师资结构层次等不够合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七、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实习基地缺乏
第四章 地市高师升格转型后教师教育创新的若干对策
一、转变领导观念,树立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并重的学校发展观
(一) 正确认识地市高师的传统优势
(二) 超越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
二、面向当地基础教育,拓展教师教育功能
(一) 地方基础教育对地市高师的诉求
(二) 升格地市高师的使命与应对
三、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体系
(一) 培养模式探索
(三) 教育类课程的改革
四、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学管理
(一)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二) 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五、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教育实习模式
(一)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 丰富高师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
(三) 延长、分散高师教育实习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改革[J]. 谢培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02)
[2]对“3+1”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 韩晋,王存宽.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2)
[3]论高校重组期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J]. 周险峰.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2)
[4]论高师院校的转型[J]. 郑师渠.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1)
[5]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 阎光才. 教师教育研究. 2003(06)
[6]略论高等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培养中的几对关系[J]. 谢广田.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05)
[7]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J]. 管培俊. 人民教育. 2003(17)
[8]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J]. 林奇青.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04)
[9]21世纪的教师教育新模式[J]. 郑燕祥,祁海芹.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02)
[10]重点师范大学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J]. 江秀乐,袁奋光. 教育研究. 2003(06)
本文编号:3617827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地市高师升格转型的界说
三、关于地市高师升格转型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关于高师的升格转型背景分析
一、我国地市高师升格转型的背景分析
(一) 现实背景
(二) 政策背景
二、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教师教育机构的升格转型
(一) 各国师范教育的转型概况
(二) 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
(三) 台湾师资培育机构变革
(四) 香港教师教育机构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高师院校的发展状况与升格转型的共同特点
(一) 教师教育的本科化
(二) 教师教育的综合化
第三章 地市高师升格转型后教师教育状况调查(以江西省地市高师为例)
一、领导观念上强调做大做强,有忽视师范特色之嫌
二、办学理念中师范性的迷失
三、培养目标上层次类型的错位
四、课程体系基本维持传统框架
五、人才培养沿袭师专原有模式
六、师资结构层次等不够合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老套
七、教育实习流于形式,实习基地缺乏
第四章 地市高师升格转型后教师教育创新的若干对策
一、转变领导观念,树立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并重的学校发展观
(一) 正确认识地市高师的传统优势
(二) 超越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
二、面向当地基础教育,拓展教师教育功能
(一) 地方基础教育对地市高师的诉求
(二) 升格地市高师的使命与应对
三、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体系
(一) 培养模式探索
(三) 教育类课程的改革
四、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学管理
(一)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二) 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五、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教育实习模式
(一)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 丰富高师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
(三) 延长、分散高师教育实习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改革[J]. 谢培松.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02)
[2]对“3+1”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 韩晋,王存宽.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02)
[3]论高校重组期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J]. 周险峰.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2)
[4]论高师院校的转型[J]. 郑师渠.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1)
[5]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 阎光才. 教师教育研究. 2003(06)
[6]略论高等教育体制下小学教师培养中的几对关系[J]. 谢广田.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05)
[7]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J]. 管培俊. 人民教育. 2003(17)
[8]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J]. 林奇青.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04)
[9]21世纪的教师教育新模式[J]. 郑燕祥,祁海芹.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02)
[10]重点师范大学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J]. 江秀乐,袁奋光. 教育研究. 2003(06)
本文编号:3617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61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