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网络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4 01:3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已经并正在改变人类精神生活及物质文明的几乎一切领域,已有学者宣称互联网是人类继“知道用火”之后,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网络已经对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远比18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更为巨大,影响更为深远,意义也更为重要。 互联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的影响已经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沉着冷静,认真研究,科学对待。 首先,我们应该很高兴地看到是网络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机遇。是网络信息新技术为我国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条件,拓展了新的德育空间和德育资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他们的工作将因此而更受大学生的欢迎。对于大学生来说,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学子们将会受益匪浅。 其次,我们也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技术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会因为人们的认识或使用不当而产生某些消极影响,从而对我国高校现行德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网络为高校德育提供的新机遇
    一、网络给高校德育环境带来的新条件
        1、拓展了高校德育的空间
        2、丰富了高校德育的资源
    二、网络为高校德育主体提供的新机遇
        1、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
        2、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
        3、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网络为高校德育客体提供的新变化
        1、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2、为大学生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3、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4、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二章 网络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挑战
    一、网络对高校德育主体提出的挑战
        1、对德育队伍结构的挑战
        2、对德育主体观念的挑战
        3、对德育主体素质的挑战
    二、网络对高校德育对象提出的挑战
        1、对思想道德的挑战
        2、对行为实践的挑战
        3、对心理素质的挑战
    三、网络对高校德育内容提出的挑战
        1、对传统德育内容形式的挑战
        2、对传统德育内容内涵的挑战
    四、网络对高校德育方法提出的挑战
        1、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
        2、对现行德育方法的挑战
第三章 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
    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指导思想
        2、客观依据
        3、现实依据
        4、社会氛围依据
        5、因时因地制宜原则
    二、当代德育内容的新发展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2、以爱国主义为重点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4、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第四章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创新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一般方法
        1、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2、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法
        3、疏导与堵截相结合的方法
        4、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法
        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6、主动引导与平等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1、情理交融法
        2、示范比较法
        3、快乐教育法
        4、自我教育法
第五章 网络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途径
    一、依法治网
        1、依法治网是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2、依法治网与大学生的网上言论自由
        3、依法治网与大学生隐私权利
    二、加强高校网络全程教育
        1、建立高校网络全程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充分发挥网络全程教育体系的功能
    三、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意义
        2、如何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四、加强高校网络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2、提高高校网络德育队伍建设的方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81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781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b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