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2 14:34

  本文关键词: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公正团体法” 高校道德教育 启示


【摘要】: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为出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之一,对道德教育复兴运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科尔伯格在3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写作、发表与出版了近200篇论文、研究报告、文集与专著。他研究发展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教育实践方法,深刻的影响着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当前,我国学者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哲学方面研究较多,而在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法方面研究较少。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法包括两部分,其一是道德两难讨论法,其二是“公正团体法”。“公正团体法”是科尔伯格在结合杜威的道德教育论及其批判继承涂尔干的集体理论教育法的基础上产生,是对他研究的“道德两难问题”的延伸。可以说,道德两难讨论法是“公正团体法”的实践基础。 “公正团体法”是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加的民主集体,运用团体中公正、民主的氛围,使团体成员更好的践行道德行为,,达到团体成员的自我发展的目的。“公正团体法”实现了道德教育由课堂硬式教育走向课外实践教育的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主要在系统分析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的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特征、实践应用及其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反观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总结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公正团体法” 高校道德教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目录10-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论文研究背景12-13
  • 1.1.2 论文研究意义13
  • 1.2 论文研究框架及方法13-14
  • 1.2.1 论文研究框架13-14
  • 1.2.2 论文研究的方法14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17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4-15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5-17
  • 1.4 论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17-18
  • 1.4.1 可能的创新点17
  • 1.4.2 存在的不足17-18
  • 第二章 “公正团体法”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18-27
  • 2.1 “公正团体法”的定义18
  • 2.2 “公正团体法”产生的时代背景18-19
  • 2.3 “公正团体法”产生的主要理论渊源19-21
  • 2.3.1 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思想19
  • 2.3.2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19-20
  • 2.3.3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20
  • 2.3.4 米德的角色承担理论20-21
  • 2.3.5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21
  • 2.4 “公正团体法”产生的前期理论研究成果21-24
  • 2.4.1 理论成果——道德教育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21-23
  • 2.4.2 实践成果——道德两难讨论法23-24
  • 2.5 “公正团体法”产生的过程24-27
  • 第三章 “公正团体法”的特征与运用27-33
  • 3.1 “公正团体法”的基本思想27
  • 3.2 “公正团体法”的特征分析27-29
  • 3.2.1 公正原则的体现27
  • 3.2.2 民主管理的体现27-28
  • 3.2.3 道德氛围的体现28
  • 3.2.4 集体主义的体现28-29
  • 3.2.5 自我教育的体现29
  • 3.3 “公正团体法”的实施方法29-30
  • 3.4 “公正团体法”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30-32
  • 3.5 “公正团体法”的优势与不足32-33
  • 第四章 “公正团体法”对我国高校德育之启示33-42
  • 4.1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33-34
  • 4.1.1 道德教育理论体系逐渐丰富33
  • 4.1.2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贯穿始终33-34
  • 4.1.3 学生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4
  • 4.2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34-36
  • 4.2.1 目标制定缺乏具体性34-35
  • 4.2.2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35
  • 4.2.3 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35-36
  • 4.2.4 内容与实践相脱节36
  • 4.3 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36-42
  • 4.3.1 合理优化道德教育目标,增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36-37
  • 4.3.2 扬弃灌输式道德教育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37-39
  • 4.3.3 加强道德隐性课程教育,营造学校道德教育氛围39-40
  • 4.3.4 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个人角色承担机会40-4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2-44
  • 参考文献44-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凤;;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2 任婕;吴荣先;;我国高等学校道德教育述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王少萍;;现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德育思想述评[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伯黍,李正云;道德发展: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4期

5 曾庆璋;;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借鉴与超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刘海涛;;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几点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7 郭本禹;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5期

8 苗翠环;王振国;;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实践的启迪[J];教育与职业;2010年08期

9 罗君辉;李义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葛缨;周宗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探究[J];教育探索;2011年12期



本文编号:609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09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