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7:29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思维能力 模式 对口教育 激励机制 建设
【摘要】:道德思维就是人们对道德问题进行的思考。人们通过道德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来抑制自己的表现。培育好的道德思维能力是提升发展道德教育效果的基础性工作。道德思维能力的强弱能够影响人们对道德论证的结果,能够影响人们进行道德反思的深度,更影响着人们运用道德知识发生道德行为的好坏以及影响道德创新的进程。本文分别从道德思维能力的主要内涵、形式、原则等对道德思维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综述。通过问卷调查数据从大学生道德思维的主流倾向和存在的不足两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状况做了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方面论述了影响大学生道德思维的主要原因。最后分六个方面提出了道德思维能力的建设对策。包括建立向导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创办开放型道德学习程式,组织实践活动进行对口教育,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贯彻以德为先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增强网络道德意识、促进网络规范认同。深入研究道德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道德思维习惯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构筑和谐校园氛围,全力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道德思维能力 模式 对口教育 激励机制 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2.1 国内关于道德思维的研究9-11
- 1.2.2 国外关于道德思维的研究11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11-12
- 1.4 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立异之处12
- 1.5 本章小结12-13
- 第二章 道德思维能力概述13-25
- 2.1 道德思维能力的内涵、意义及发展13-18
- 2.1.1 道德思维能力的内涵13-15
- 2.1.2 道德思维能力的意义15-17
- 2.1.3 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17-18
- 2.2 道德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18-22
- 2.2.1 道德感知能力18
- 2.2.2 道德评价能力18-19
- 2.2.3 道德分析能力19-20
- 2.2.4 道德情感能力20-21
- 2.2.5 道德意志能力21-22
- 2.3 道德思维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22-24
- 2.3.1 价值原则22
- 2.3.2 从善原则22-23
- 2.3.3 从真原则23
- 2.3.4 负我原则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状况25-36
- 3.1 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主流倾向26-27
- 3.1.1 总体健康向上26
- 3.1.2 追求独立人格26
- 3.1.3 求新意识强烈26
- 3.1.4 价值取向积极26-27
- 3.2 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存在的不足27-28
- 3.2.1 道德鉴别能力和控制力有待提高27
- 3.2.2 道德意识欠缺、道德意志力不够坚定27-28
- 3.2.3 道德思维水平参差不齐28
- 3.3 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建设发展的趋势28-30
- 3.3.1 道德思维能力教育走向终身化28-29
- 3.3.2 落实全员育人29-30
- 3.4 影响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主要原因30-35
- 3.4.1 社会原因30-32
- 3.4.2 学校原因32-33
- 3.4.3 家庭原因33-34
- 3.4.4 个人原因34-35
- 3.5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建设对策36-51
- 4.1 建立向导型的道德教育模式36
- 4.2 创办开放型道德学习程式36-40
- 4.2.1 反对文化权威主义37-38
- 4.2.2 维护师生间关系的民主性38-39
- 4.2.3 学校管理的民主化39-40
- 4.3 组织实践活动进行对口教育40-44
- 4.3.1 组织理性化实践活动40-41
- 4.3.2 实践活动要贯彻主体性原则41-42
- 4.3.3 实践活动要取材于现实生活42-43
- 4.3.4 实践活动要结合校内外生活43
- 4.3.5 对口教育要贯彻兴趣和需要原则43-44
- 4.4 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44-45
- 4.4.1 重视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建设45
- 4.4.2 强化制度建设,坚持以德治校45
- 4.4.3 精心打造校园品牌文化,寓教于乐45
- 4.5 贯彻以德为先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45-47
- 4.5.1 宗旨要以德为先46
- 4.5.2 教育评价要彰显人格46
- 4.5.3 奖惩机制要“以人为本”46-47
- 4.6 增强网络道德意识、促进网络规范认同47-50
- 4.6.1 教会学生道德选择,承担道德责任47-48
- 4.6.2 开设相关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48
- 4.6.3 珍视道德创新,让网络社会规范化48-49
- 4.6.4 积极投建优秀网站,开发德育软件49-50
- 4.7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结束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介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J];北方论丛;1995年04期
2 唐凯麟;道德思维理论的有益探索——评《道德思维论》[J];道德与文明;2004年03期
3 陈丛兰;;孟德斯鸠中国国民性思想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9年05期
4 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5 袁小云;当前大学生道德思维探微[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齐月华,宋青林;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特征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7期
7 魏长领;社会道德选择与个体道德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8 庞国明;;传承民族传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教师;2010年17期
9 李德顺;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10 徐志喜;德育应成为激人奋进的力量源泉[J];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09期
,本文编号:717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1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