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摘要】:在当代,世界各国的综合实力竞争,不仅表现为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还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军。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抵制西方“西化”、“分化”的必然要求。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探索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可行性方法和措施。 根据我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论述,结合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要素的理论研究,提出应当把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分别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首要内容、必然内容、重要内容和根本内容。并将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问题凝结为二十几个问题,制定了大学生民族精神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分析了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现状。其积极表现为:一,,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二,能够明确对中华民族精神相关问题的认识;三,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途径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其消极表现为: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有待提高;二,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理解不全面;三,对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实践愿望不强烈。并认为,这些消极表现的成因有六点:一是,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二是,道德滑坡现象的负面效应;三是,西方“西化”、“分化”的冲击;四是,高校教育的忽视;五是,消极的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六是,朋友群体的负面影响。以党的领导核心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为依据,提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为目标。结合其培育的指导原则,针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消极表现的成因,认为其具体培育途径在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在朋友群体中树立主流价值导向。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提出朋友群体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并提出通过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树立其朋友群体的主流价值导向。
【关键词】:大学生 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4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0-12
- 1.1.1 选题缘起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综述12-13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3-14
- 1.3.1 研究方法13
- 1.3.2 研究的创新点13-14
- 第二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14-22
- 2.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功能及时代价值14-18
- 2.1.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4
- 2.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14-15
- 2.1.3 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15-18
- 2.2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18-22
- 2.2.1 爱国主义: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18-19
- 2.2.2 团结统一: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首要内容19
- 2.2.3 爱好和平: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必然内容19-20
- 2.2.4 勤劳勇敢: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20
- 2.2.5 自强不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根本内容20-22
- 第三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现状22-28
- 3.1 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状况22-24
- 3.1.1 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表现22-23
- 3.1.2 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消极表现23-24
- 3.2 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消极表现的成因24-28
- 3.2.1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冲击24-25
- 3.2.2 道德滑坡现象打击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25
- 3.2.3 西方的“西化”、“分化”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冲击25
- 3.2.4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忽视25-26
- 3.2.5 消极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勤奋自强精神的负面影响26-27
- 3.2.6 朋友群体对大学生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精神的负面影响27-28
- 第四章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与实践途径28-37
- 4.1 党的领导集体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28-31
- 4.1.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做的贡献28-29
- 4.1.2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做的贡献29
- 4.1.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所做的贡献29-31
- 4.2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指导原则31-32
- 4.2.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1
- 4.2.2 与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相结合31-32
- 4.2.3 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为目标32
- 4.3 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途径32-37
- 4.3.1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32-33
- 4.3.2 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33-34
- 4.3.3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34-35
- 4.3.4 在朋友群体中树立主流价值导向35-37
- 结束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录40-42
- 致谢42-43
- 作者简介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桂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彭康,石蕙;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鄢建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5年02期
4 刘英慧;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刘彬;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刍议[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唐家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7期
7 谭德礼;;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罗侦兰;;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载体[J];高教探索;2006年05期
9 王人东;;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3期
10 张学龙;刘建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浅议[J];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指针[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谢巧生;;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沙化”现象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颖;;让大学生远离邪教[A];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防范抵御邪教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反邪教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5 刘殿臣;;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6 马静;刘玉标;;反思与建构: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7 靳久良;须卫;焦凤松;;大学生自杀的预警及危机干预机制研究[A];“完善安全防控体系 构建和谐校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程文忠;;论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对策[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9 王强;;道德信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基础[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10 姚志军;周红松;;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思考——以弘扬西柏坡精神为例[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宜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2013年
2 河北大学 段艳丽;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3年
3 韩震;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4 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 刘志坚;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5 韩振峰;警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N];河北日报;2003年
6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刘贝贝 林建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四个原则[N];光明日报;2014年
7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 宫建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4年
8 王海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N];朔州日报;2007年
9 宁波大学 邓建平;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N];光明日报;2012年
10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杨江帆;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3 谷力群;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3年
4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王畅;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6 吴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与规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岳鹏;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毛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国平;大学生“郁闷”心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灵芝;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丽娜;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杨艺红;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邓玉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系统思考[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彭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永平;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广州大学;2009年
8 严学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全海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探析[D];长安大学;2010年
10 罗婷婷;当代大学生利益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9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1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