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都市言情剧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16:18

  本文关键词:都市言情剧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婚恋观 都市言情剧


【摘要】: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浮华躁动下,传统的婚恋观发生了较大变迁,人们的婚姻和情感生活也异彩纷呈。作为一种类型剧,都市言情剧以都市青年的婚恋经历为主要内容,对婚恋生活中的浪漫、挫折、琐碎、挣扎、成长都进行了展示,着力表现和挖掘了青年群体的情感迷茫和困惑。观看都市言情剧已成为大学生群体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他们在观看都市言情剧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较高层次的审美,更关注除剧情以外的作品内涵和价值,所以都市言情剧能够对他们的婚恋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采用的解读方式不同,都市言情剧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在恋爱动机方面,都市言情剧的爱情主题会增加“象牙塔’”中大学生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在择偶标准方面,它既有可能引导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回归合理,也有可能为部分大学生注入功利性、世俗性的价值导向;在恋爱态度方面,它既有可能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态度,努力经营情感,也有可能误导大学生草率地处理情感;在恋爱方式方面,它在促进大学生浪漫化、个性化地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度推崇浪漫的问题;在婚姻幸福观方面,它既有可能促使大学生更加理性、成熟,也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恐婚,”心理;在性观念方面,它既能促进大学生更加开放、包容,也有可能造成部分大学生在两性交往中出现淡化生命伦理的问题。大学生婚恋观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都市言情剧的自身缺陷,“文化—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及“家庭—学校”婚恋观教育效果欠佳等都制约着都市言情剧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效果。所以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婚恋观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实践能力、改变都市言情剧的传统生产惯习、形成“家庭-学校”的教育合力、优化“文化—政策”环境等措施,减少都市言情剧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消极影响,并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都市言情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26
  • 一、研究的背景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三、理论基础17-22
  • 四、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22-23
  • 五、调查设计及方法23-25
  • 六、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25-26
  • 第一章 都市言情剧及其展现的婚恋景观26-44
  • 第一节 都市言情剧的概念26-28
  • 一、都市26-27
  • 二、言情27
  • 三、都市言情剧27-28
  • 第二节 都市言情剧的基本特点28-38
  • 一、模式化的编排29-33
  • 二、现实主义风格33-35
  • 三、夸张化的反映35
  • 四、建构性的影响35-38
  • 第三节 都市言情剧展现的婚恋景观38-44
  • 一、恋爱景观38-40
  • 二、婚姻景观40-44
  • 第二章 都市言情剧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实证分析44-68
  • 第一节 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构成要素44-46
  • 一、婚恋观的概念44-45
  •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构成要素45-46
  • 第二节 大学生观看都市言情剧的基本情况46-51
  • 一、喜爱程度较高46-49
  • 二、欣赏层次较高49-50
  • 三、评价标准较严50-51
  • 第三节 都市言情剧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具体影响51-68
  • 一、对恋爱动机的影响51-52
  • 二、对择偶标准的影响52-55
  • 三、对恋爱态度的影响55-58
  • 四、对恋爱方式的影响58-60
  • 五、对婚姻幸福观的影响60-64
  • 六、对性观念的影响64-68
  • 第三章 制约都市言情剧影响效果的因素68-80
  • 第一节 “大学生场”的内在逻辑68-69
  • 一、婚恋观的自我教育意识欠缺68-69
  • 二、婚恋实践的“高知低行”69
  • 第二节 “都市言情剧场”的自身缺陷69-72
  • 一、模式化制约内容多样性69-70
  • 二、价值偏差造成负面影响70-71
  • 三、误解现实主义导致“伪现实”71-72
  • 第三节 “文化一政策场”的影响72-75
  • 一、社会文化多元并存72-73
  • 二、产业政策的调控73-75
  • 三、生存环境的影响75
  • 第四节 “家庭一学校场”的教育75-80
  • 一、学校婚恋教育仍需加强75-77
  • 二、家庭影响潜移默化77-80
  • 第四章 发挥都市言情剧积极影响的对策80-96
  • 第一节 “大学生场”:加强婚恋观自我教育和实践能力80-82
  • 一、加强婚恋观自我教育意识80-81
  • 二、注重婚恋实践的“知行合一81-82
  • 第二节 “都市言情剧场”:改变传统生产惯习82-86
  • 一、打破模式化82-84
  • 二、明确价值导向84-85
  • 三、正确理解现实主义85-86
  • 第三节 “文化—政策场”:优化文化环境与民生环境86-89
  • 一、弘扬主流婚恋观86-87
  • 二、加强政府宏观指导87-89
  • 三、改善民生环境89
  • 第四节 “家庭—学校场”:形成教育合力 提升教育效果89-96
  • 一、打造学校婚恋教育平台90-93
  • 二、做好家庭婚恋教育第一课93-96
  • 结语96-98
  • 参考文献98-102
  • 附录1102-110
  • 附录2110-112
  • 致谢112-11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秋菊;;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廖轶;李婧;李纪滨;;南京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1期

3 金乐;;现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03期

4 苏红;任永进;;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年02期

5 陕劲松;;60年来我国婚恋观的变迁[J];理论探索;2010年01期

6 刘彩玲;;浅析美国婚恋观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J];伦理学研究;2010年05期

7 蔡彩云;熊萧;;大学生婚恋观的变迁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李文静;;现代女性婚恋观[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3期

9 张展;;关于女大学生理性婚恋观的现状和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1年13期

10 诸云;刘佳;;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苏红;;大学生婚恋观概念与结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袁海燕;;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范伟达;范冰;沈岱易;;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实证研究——中国大陆十城市调查报告[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4 郑莉君;孙建云;;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莉君;孙建云;;杭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高健;令旗;张艺伟;杨蕊涵;刘海玲;梁媛媛;;中日大学生婚育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帅庆;;从电视相亲看当前女性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当下的婚恋观是怎样形成的[N];中国妇女报;2013年

2 杨朝清;“包场给前女友看”背后是功利的婚恋观[N];中国妇女报;2014年

3 南航汕头公司 郑启华;浅谈如何帮助员工树立正确婚恋观[N];中国民航报;2012年

4 张玉胜;“聘礼地图”折射畸形婚恋观[N];河北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莫兰;经济起伏“震荡”国人婚恋观[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易运文;当代男女婚恋观有什么轨迹[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华;专家谈婚恋观变化[N];吉林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姚鹏;主流婚恋观应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N];中国妇女报;2006年

9 黄晴宜;全社会共同树立文明健康的婚恋观[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王亚雄 闫宏伟 刘胜 实习记者 饶杰 张永钢;加强道德建设 促进作风养成[N];边防警察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鲜艳;80后大学生婚恋观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周媛;困境与希望:90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D];南昌大学;2011年

3 田s,

本文编号:737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37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