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大学生性别教育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7-08-27 22:02
本文关键词:福州市大学生性别教育困境与出路
更多相关文章: 性别教育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女性主义 双性化理论
【摘要】:高等教育并不如其宣称的那样,不存在性别歧视。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女性主义指出高等教育领域存在忽视女性知识和经验、忽略女性历史贡献等现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明了女性解放的道路:消灭私有制。这不仅需要女性积极投身解放事业,还需要人类的另一半人口——男性共同投身于解放事业。但调查表明,福州市男女大学生的观念改变未能同步,男生的改变滞后于女生。因此,性别教育不仅是针对女性的教育,还是覆盖男性的教育。双性化理论提倡在重视性别差异的前提下,培养既具备男性气质又具备女性气质的人格健全的个体。以双性化理论为基础的性别教育从教育理念、教材和课程、教师及校园文化入手,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去除性别本质主义,切断传统性别观念的传递链条之一,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最终达成性别平等目标。
【关键词】:性别教育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女性主义 双性化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C913.14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7
- 目录7-10
- 表录10-11
- 绪论11-15
- 一、问题提出及其意义11-12
- 二、文献分析12-14
- 三、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性别教育概述15-29
- 第—节 性别教育相关概念辨析15-20
- 一、性、性别与社会性别15-18
- 二、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18-19
- 三、性教育与性别教育19-20
- 第二节 性别教育的目的及其意义20-22
- 一、实现性别认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20-21
- 二、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21
- 三、推进性别平等,构建两性和谐关系21-22
- 第三节 性别教育相关理论22-29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22-24
- 二、女性主义教育论24-25
- 三、双性化理论25-29
- 第二章 国内外性别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经验借鉴29-39
- 第一节 中国性别教育的历史沿革29-30
- 第二节 国外及港台地区性别教育的历史沿革30-36
- 一、国外性别教育发展历史31-35
- 二、港台性别教育发展过程35-36
- 第三节 国外与港台地区的性别教育经验对我国性别教育的启示36-39
- 一、性别教育内容全面,形式人性化36-37
- 二、性别教育过程渐进,途径多样化37
- 三、性别教育队伍专业化37-39
- 第三章 福州市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39-61
- 第一节 福州市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40-45
- 一、大学生的性别教育需求41-42
- 二、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目的、内容42-43
- 三、大学生的性别知识来源43-45
- 第二节 大学生的性别认同程度及其性别选择意向45-50
- 一、性别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45-46
- 二、性别选择倾向及其影响因素46-50
- 第三节 大学生的传统性别观念及性别刻板印象50-57
- 一、福州市大学生的两性分工观念及婚姻家庭观50-53
- 二、福州市大学生的性别平等看法53-54
- 三、福州市大学生的恋爱经历及婚前性行为观念54-55
- 四、福州市大学生如何看待“傍大款”现象55-56
- 五、福州市大学生如何对待跨性别群体、性少数群体56-57
- 第四节 大学生性别教育调查结论及原因分析57-61
- 一、大学生中男性偏好鲜明57-58
- 二、大学生的性别教育需求与学校的性别教育课程存在差距58-59
- 三、大学男女生的性别观念发展不协调59
- 四、大学生的态度呈现与现实情况不一致59-61
- 第四章 突破大学生性别教育困境61-71
- 第一节 何谓“双性化教育”61-63
- 第二节 双性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63-65
- 一、重视性别差异又不受其束缚63-64
- 二、引导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64
- 三、赋予女性主体价值64-65
- 四、带动男性参与两性解放65
- 第三节 实现“双性化教育”的构想65-71
- 一、树立“双性化”的教育理念66-67
- 二、在教材与课程中渗透“双性化教育”理念67-68
- 三、培养教师性别敏感意识68
- 四、营造性别平等的校园文化68-71
- 结论71-73
- 附录1 大学生性别教育状况调查73-77
- 参考文献77-8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3-85
- 致谢85-87
- 个人简历87-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廉;解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主义对先进性别文化的贡献[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5期
2 陈再跃;;西方学校青少年性教育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4期
3 康沛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3期
4 许婕;杨娟;;试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毕婚族”现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11期
5 叶金辉,李文虎,雷良忻;国际青春期性教育模式概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6 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7 廖圣河;黄小燕;;两岸中小学性教育情况的比较及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8 周向欣;王华;安海燕;;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回瞻与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3期
9 李韵;;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指导意义[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2期
10 陈雨亭;我国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746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74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