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维稳视阈下的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引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21:50

  本文关键词:高校维稳视阈下的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引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非理性爱国行为 高校维稳 危机管理机制


【摘要】: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共领域。高校的稳定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推动教育发展、构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个“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稳定与否决定着高校的稳定状况,因此,大学生的稳定工作始终是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信息化工具的普及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政治领域中焦点、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敏锐。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因一些固有矛盾的摩擦升温,引发了高校学生持续高涨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政治诉求。由于青年学生政治上的稚嫩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在各种言论、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们在表述过程中极易产生非理性的爱国言行,如不加以合理引导,甚至可能会导致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对高校的维稳工作、持续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增长构成不良影响。 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回顾和反思,力图将作者从事多年高校学生工作中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一线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首先,对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行为进行了界定,概述了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特点,揭示了这些行为对高校和社会构成的安全隐患,剖析了产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各种深层次的原因,论述了高校维稳的内涵,指出了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对高校维稳工作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有效防止大学生在爱国激情下出现非理性行为,及时引导非理性行为的良性转化,从高校维稳的高度和广度上,对如何构建高校维稳长效管理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可资参考的建议,以达到从整体上、全局上、根本上消除潜在隐患的目的。这些建议和上述论述产生于作者对国家法律和相关文件的认真学习,产生于作者对本领域专家、学者关于高校稳定研究的大量已有成果的钻研、吸收、借鉴和参考,还产生于作者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本文既有理论的论述,也不乏对作者本人参与的实际案例的回顾、反思、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大学生 非理性爱国行为 高校维稳 危机管理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一、选题背景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路径11-13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1-12
  • 二、研究的方法12
  • 三、写作路径12-13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6
  • 一、国外相关研究14-15
  • 二、国内相关研究15-16
  • 第四节 文章可能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对高校维稳工作的影响17-31
  • 第一节 高校维稳的意义与核心17-19
  • 一、高校维稳的本质17
  • 二、高校维稳的意义17-18
  • 三、高校维稳的核心18-19
  • 第二节 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概述19-23
  • 一、大学生理性爱国行为和非理性行为的界定19-22
  • 二、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特点22-23
  • 第三节 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对高校维稳工作的影响23-24
  • 一、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产生冲击23
  • 二、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外交政策23-24
  • 三、可能引发高校周边的社会动荡24
  • 第四节 实际案例的回顾与启示24-31
  • 一、实际案例的回顾24-27
  • 二、案例的启示27-31
  • 第三章 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成因31-41
  • 第一节 高校外部因素的影响31-36
  •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31-33
  • 二、国内社会变革带来的风险33-34
  •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34-35
  • 四、互联网的冲击35-36
  • 第二节 高校内部存在的问题36-39
  • 一、高校教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36-37
  • 二、高校维稳工作机制不完善37-38
  • 三、高校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认识误区38-39
  • 第三节 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因素39-41
  • 一、大学生理性认知与情绪冲动并存的生理特点39
  • 二、大学生群体存在错位的社会认同感39-40
  • 三、“法不责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影响40-41
  • 第四章 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预防和合理引导41-51
  • 第一节 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41-43
  • 一、提升高校教师综合素质41-42
  •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42-43
  • 三、加强主题实践教学环节43
  • 第二节 充分运用网络平台43-45
  • 一、利用网络收集维稳信息43-44
  • 二、发挥网络在维稳工作中的正面引导作用44-45
  • 第三节 建立健全高校维稳工作预警系统45-46
  • 一、建立舆情搜集队伍45
  • 二、准确分析舆情45-46
  • 三、建立预警响应机制46
  • 第四节 建立健全高校维稳联动工作机制46-48
  • 一、高校维稳联动管理机构的建设46-47
  • 二、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骨干的作用47
  • 三、建立政府支持与高校管理相结合的安全保障模式47-48
  • 第五节 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48-51
  • 一、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在维稳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48
  • 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方向48-49
  •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发生时的工作重点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怀建;魏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元分析与妥善处置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曹成刚;郑泽碧;;大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机制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刘仁忠;蔡贤浩;;关于高校校园治安问题的调研报告[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4 谢宏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王栋林;;坚持科学发展观,将高校维稳工作做透、做实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1期

6 曲宏涛;;和谐高校构建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干预[J];管理观察;2008年23期

7 李仁武;;探索综合维稳机制的重要尝试[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朱健;;新时期高校维稳期间的学生工作[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宋宁波;;维稳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与举措[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淑荣;;新时期高校治安防控机制的构建[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822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22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3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