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S的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CAS的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AS 创新人才 协同创新 培养机制 多主体建模仿真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2011计划”的提出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的协同创新是一种新兴的创新合作方式,以此为平台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探索价值。不同于以往的合作或竞争机制,协同创新是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创新主体通过激活创新要素、共享创新资源与优化资源配置来获得创新成果效用的最大化,其本质就是损益与共的企业与学研机构之间的互利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合作双方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共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环境,并能够保持连续有效的培养效果,是一种超越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更加优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CAS理论为研究方法,以协同创新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多主体建模仿真为研究工具,严格遵从科学的研究路径展开研究。 在第一章中,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并确定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最后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是全文的总提纲。 在第二章中,主要回顾了本文所涉及的三个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通过对这三部分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能够更好的找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形成研究思路,并为下文打好理论基础。 在第三章中,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运用CAS理论对两类创新主体——学研机构和企业进行适应性分析,并结合CAS理论的两种概念模型构建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的概念模型。第二个任务是从动因机制、目标机制等六个方面构建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为下一步的多主体建模仿真提供思路。 在第四章中,根据上文的研究,构建了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正确性检验。与此同时,还构建了产学研合作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协同创新合作是一种优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通过多参数仿真分析,研究了合作成功率与随机风险对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 在第五章中,以硅谷和中关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一方面证明了协同创新在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在协同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所在。 在第六章中,基于前文的分析,从利益协同、人才聚集、信任分派、知识共享和引才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对策建议。 在第七章中,总结本文的结论,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CAS 创新人才 协同创新 培养机制 多主体建模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引言12-15
- 1.1 研究背景12
- 1.2 选题意义12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12-14
- 1.3.1 技术路线12-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4 创新点14-15
- 1.4.1 研究思路的创新14
-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14-15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5-23
- 2.1 创新人才15-17
- 2.1.1 创新人才的界定15
- 2.1.2 创新人才研究综述15-17
- 2.1.3 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17
- 2.2 协同创新17-20
- 2.2.1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17-18
- 2.2.2 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分析18-20
- 2.3 复杂适应系统20-22
- 2.3.1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概念20-21
- 2.3.2 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综述21
- 2.3.3 复杂适应系统在本文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21-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3 基于CAS的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3-33
- 3.1 CAS下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23-27
- 3.1.1 学研机构与企业的适应性分析23-24
- 3.1.2 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与知识共享24
- 3.1.3 刺激-反应模型分析24-25
- 3.1.4 回声模型分析25-27
- 3.2 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27-32
- 3.2.1 协同创新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基本框架27
- 3.2.2 动因机制27-28
- 3.2.3 目标机制28
- 3.2.4 运行机制28-30
- 3.2.5 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30-31
- 3.2.6 激励机制31
- 3.2.7 绩效评估机制31-32
- 3.3 本章小结32-33
- 4 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建模仿真分析33-53
- 4.1 基于CAS思想的多主体建模仿真33-34
- 4.1.1 基于CAS的仿真流程33-34
- 4.1.2 多主体建模仿真简介34
- 4.2 模型设计34-41
- 4.2.1 模型假设34-35
- 4.2.2 主体设计35-36
- 4.2.3 参数设计36-37
- 4.2.4 算法设计37-40
- 4.2.5 模型运行界面及指标体系设计40-41
- 4.3 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41-43
- 4.4 仿真模型验证43-45
- 4.5 仿真对比分析45-49
- 4.5.1 模型假设45
- 4.5.2 主体设计与参数设计45-46
- 4.5.3 算法设计46
- 4.5.4 模型运行结果及对比分析46-49
- 4.6 多参数仿真分析49-52
- 4.6.1 实验设计49-50
- 4.6.2 模型运行结果及分析50-52
- 4.7 本章小结52-53
- 5 硅谷与中关村创新人才培养对比案例研究53-59
- 5.1 硅谷与中关村简介53-54
- 5.2 创新能力对比54-55
- 5.3 创新人力资源对比55-57
- 5.4 硅谷与中关村的对比带来的启示57-58
- 5.5 本章小结58-59
- 6 对策建议59-63
- 6.1 协同各方利益,保障协同创新顺利进行59
- 6.2 增强人才聚集,实现经济效应59-60
- 6.3 完善信任分派机制,提高协同创新信任度60-61
- 6.4 提升知识共享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61
- 6.5 建立国际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61-62
- 6.6 本章小结62-63
- 7 结论与展望63-65
- 7.1 研究结论63-64
- 7.2 研究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个人简历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松林;;高校人才引进中的人与组织匹配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4期
2 牛冲槐;江海洋;;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8年03期
3 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4期
4 范如国;张鹏飞;;基于“韬”框架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中关村和硅谷为例[J];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5 文树勋,李晓阳,吴运迪;硅谷成功的因素分析与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3年03期
6 殷凤春;;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开发战略SWOT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4期
7 赵更申;雷巧玲;;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3期
8 喻科;;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进过程及其主体知识传递模式探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4期
9 芮雪琴;牛冲槐;陈新国;樊燕萍;;创新网络中科技人才聚集效应的测度及产生机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8期
10 陈建成;李勇;张敬;彭卫红;;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斌斌;人才开发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工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65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6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