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
发布时间:2017-09-19 21:35
本文关键词:论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
【摘要】:耻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也是中国和西方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具有导善、规范和激励功能,,曾在中国人的道德养成中起过重要作用。鉴于我国社会中基础文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道德的层次性,强调基础耻感十分必要。 基础耻感是指个体自我知觉到自身思想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所普遍认同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相违背时所产生的一种指向自我的不光彩、不体面或自责的负性情感体验。基础耻感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强烈的社会性以及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等特征,它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起点,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良性化的心理基础。 在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耻感欠缺、耻感淡化、耻感倒错现象,这将导致对其个体成长的阻滞,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毁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氛围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社会风尚产生负向的辐射效应。对大学生进行基础耻感教育已迫在眉睫。 大学生基础耻感问题既有个体的心理根源,也与养成目标失败、外部监督缺失以及社会环境的示范与助长效应直接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反省能力与习惯和对他人意见的接纳态度的基础上,加强正确价值导向与行为取向的倡导,实行基础文明行为监督、评价的制度化,降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并通过以耻感培养为中心的专题教育、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耻感培养、对学生行为自省日常化的有效指导和促进以及社会生活批评之积极效果向高校的迁移,才能成功地实施大学生基础耻感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 基础耻感 耻感培养 荣辱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一、 本选题的提出10-11
- 二、 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1
- 三、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11-16
- (一) 国内对耻感的研究11-14
- (二) 国外对耻感的研究14-16
- 四、 本选题研究的思路、方法与难点16-17
- (一) 本选题研究的思路16
- (二) 本选题研究的方法16
- (三) 本选题研究的难点16-17
- 第一章 基础耻感的涵义与意义17-35
- 一、 “耻感”的思想史溯源17-22
- (一)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17-20
- (二) 西方文化中的“耻感”思想20-22
- 二、 耻感的涵义与主要功能22-26
- (一) 耻感的涵义22-23
- (二) 耻感的主要功能23-26
- 三、 “基础耻感”的涵义与特征26-31
- (一) 基础文明之失:提出“基础耻感”概念的背景26
- (二) “基础耻感”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26-28
- (三) 基础耻感的主要特征28-31
- 四、 基础耻感的重要意义31-35
- (一) 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31-33
-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起点33-34
- (三) 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良性化的心理基础34-35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基础耻感的现状分析35-48
- 一、 大学生基础耻感方面存在的问题:现象描述35-41
- (一) 耻感欠缺35-39
- (二) 耻感淡化39-40
- (三) 荣耻倒错40-41
- 二、 大学生基础耻感缺失的后果与危害41-44
- (一) 对个体成长的阻滞41-42
- (二) 对大学生整体形象的毁损42-43
- (三) 对校园氛围与教育事业的不良影响43
- (四) 对社会风尚的负向辐射效应43-44
- 三、 大学生基础耻感问题的主要根源44-48
- (一) 个体的心理根源44-45
- (二) 养成目标失败与外部监督缺失45-46
- (三) 社会环境的示范与助长效应46-48
- 第三章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思路与方法48-63
- 一、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心理基础48-52
- (一) 正确的道德认知48-49
- (二) 道德反省能力与习惯49-50
- (三) 对他人意见的接纳态度50-51
- (四) 对日常生活的道德敏感性51-52
- 二、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宏观思路52-55
- (一) 正确价值导向与行为取向的倡导52-53
- (二) 基础文明行为监督、评价的制度化53-54
- (三)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的降低54-55
- 三、 大学生基础耻感培养的具体途径与方法55-63
- (一) 以耻感培养为中心的专题教育55-57
- (二) 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耻感培养57-60
- (三) 对学生行为自省日常化的有效指导和促进60-61
- (四) 社会生活批评之积极效果向高校的迁移61-63
- 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66
-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爱芝;;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张伏力;;论高校大学生耻感意识现状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3 刘锡钧;论“耻”[J];道德与文明;2001年04期
4 樊浩;;耻感与道德体系[J];道德与文明;2007年02期
5 李海;;论耻感与自律[J];道德与文明;2008年01期
6 罗诗钿;;中国耻感文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信仰的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7 杨峻岭;任凤彩;;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10期
8 刘致丞;;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德育价值新探[J];创新;2013年05期
9 鲍红;王天翊;;加强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知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11期
10 邹兴平;;转型时期的耻感文化:蜕变与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884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8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