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既是大学办学内生的需要,又是大学创新由割裂走向融合、由分散走向集成的客观要求。全面介绍了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并思考对我国的启示,以便为优化大学科研环境,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效能提供重要参照。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美日韩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8200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820127) 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D12ZC193)
【分类号】:G644
【正文快照】: 我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有20余年,期间,大学积极同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研发,取得了“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性技术攻关的突破。〔1〕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成为推动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动的政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4期
2 张玉琴;;日本产学研合作新体系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4期
3 谢科范;陈云;董芹芹;;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01期
4 李培楠;赵兰香;万劲波;;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与评价研究——美国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计划管理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2期
5 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07期
6 杨哲;张慧妍;徐慧;;韩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产学研合作基金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令;;以“研”促校企合作 打造创新型实训基地[J];成人教育;2010年04期
2 郭晓立;洪诗鸿;沈滢;;吉林省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潘沁红;;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高职开展“2011计划”的应然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4 耿静超;潘伟洪;张涛;;协同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5 汤晓玲;;高校协同创新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04期
6 崔凌霄;;常州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华章;2010年01期
7 李璇;;校企合作技术创新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09年07期
8 吴素春;项喜章;;农产品加工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8期
9 何作利;;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发展历程和对策初探[J];科技风;2008年17期
10 彭玮;葛新权;;国外产学研联盟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走向“三重螺旋”: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傅建球;张瑜;;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5期
3 张玉琴,赵晓凤;日本大学质量保障新体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3期
4 贾书堂;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思考[J];经济论坛;1995年10期
5 刘富春,曾宪军;产学研合作的类别浅析[J];经济师;2005年07期
6 赵京波;张屹山;;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年12期
7 张卫国;李江;;基于演化博弈的产学研合作稳定性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8 张薇;董瑜;赵亚娟;朱相丽;袁建霞;邢颖;;产学研结合的国际比较[J];科学观察;2008年02期
9 王浩;梁耀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1期
10 吴树山,孔繁河,潘苏,王平,马平;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及其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N];人民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成,丁训言,伍学雷;“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1期
2 ;中央民族学院产学研概况[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年09期
3 刘梦海;;浅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产学研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24期
4 李柏模;王祥;;加强产学研结合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王孝斌;;创新网络对校企合作的启示与对策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6 谈晓翔;江苏高校开展产学研科技成果信息发布活动[J];江苏高教;1994年05期
7 ;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工作站在苏州建立[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5期
8 汪兰芳;田斌;何金羽;;产学研一体化与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7期
9 龚中良;;模式多元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职教论坛;2006年02期
10 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产学研”应更新为“设计、科研、生产”[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布毅;王占波;胡炜;代振华;;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探微[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唐明;;提升贵州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建议[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邓智团;;技术、制度与产业组织协同创新研究——以计算机产业网络化发展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国松;;上海将加强核电和医药的产学研攻关[A];上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三届常务理事会论文选编[C];2004年
6 刘志扩;;技术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的关系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镇西;彭年才;;校企联合,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杨国顺;;农职院校产学研结构新体系辨析——以云南农垦产学研历史与现状为例[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洪斌;;组织网上农业信息资源为产学研开展深层次服务[A];图书馆与西部大开发[C];2002年
10 肖汉宁;;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陶瓷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樊夫;客户协同创新能走多远?[N];中国电子报;2006年
2 佟洁;CCD如何走出创新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CAXA、韩道阳;CAD的协同创新设计[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纪爱玲;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专利推广成效显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李思;CCD能否走出创新路?[N];西部时报;2006年
7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严雄;产学研协同创新 五大问题亟待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8 文/定城;Power.org:“协同创新”时代宣言[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赵殿顺 战吉祥;协同创新 追求完美 不断超越 永攀高峰[N];大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梁红兵;中国IC产业:协同创新迎战危机[N];中国电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文献;KBE环境下面向协同创新的产品开发支持系统研究[D];上海大学;2003年
2 申红艳;基于动态建模的网络联盟企业协同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贺灵;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及增进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孙长青;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林莉;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何鹏;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赵雪峰;基于价值网的电信运营企业协同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成军;基于TH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京晶;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陈瑜;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陈文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方明;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徐梦;基于供应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丽华;基于创新集聚的协同创新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7 阙攀;大学学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马骥;河南省促进协同创新政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9 李耕;论协同创新与企业快速成长[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6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9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