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仡佬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
本文关键词:务川仡佬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 出处:《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贵州务川仡佬族初中生进行民族认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仡佬族初中生本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二者得分都较高,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仡佬族初中生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仡佬族初中生本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明显低于初二、初三学生,但在性别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作者单位】: 遵义师范学院教科系;
【基金】:遵义师范学院科研资助课题“务川仡佬族民族认同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0013)研究成果
【分类号】:G751
【正文快照】: 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的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的双重身份的和谐统一。[1]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贵州东北部的务川,是仡佬族最早的家园之一。因为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除少数老人尚保持一些本民族语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涂薇;余嘉元;夏春;;分离中的社会认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4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5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6 李联;;清初统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雷弯山;;数字化时代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实践理性合理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7 王飞;;文化多元与人权普适——以和谐社会语境之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引导为例[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9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10 陈新;;作为启蒙主义者的董必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石丽丽;儒家“五伦”思想与中国伊斯兰“五典”思想的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罗淑珍;民族高校学生民俗承载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春荣;U厮Up政权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10年
8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Lee Byung-Jin,李家永;教育与民族认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S1期
2 谢曼,刘志国,陈仲常;下岗/失业人员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调查研究论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郇庆治,杨晓燕;公众环境政治参与:公民社会的视角[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02期
4 郭艳;;试论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认同危机[J];国际论坛;2007年01期
5 唐清云;;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现状调查分析——以广西两个行政村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刘吉昌;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时勘;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及应对[J];科学中国人;2004年02期
8 王二平;;基于公众态度调查的社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02期
9 卢万发;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兼谈彝族教育发展史[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10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玉芳;持续性社会事件认知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喇维新;西北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健康与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晶;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希康;;贵州省仡佬族聚居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今日科苑;2007年10期
2 大西诚一郎;商继宗;;初中生和双亲关系[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2年01期
3 王峻;;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宋军;;藏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年06期
5 金t,
本文编号:1325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32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