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本文关键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1期(总第139期)
Chinese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Monthly)
1stIssue,2012(SerialNo.139)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邓 猛
1*
卢 茜
2
(1.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北京,100875;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摘要 本文从西方特殊教育范式变迁以及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角度对“医教结合”这
一当今中国特殊教育流行话语及实践方式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认为: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特殊教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是教育模式下对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包容。因此,对于“医教结合”的说法,我们要真正放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框架里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用单一的“医教结合”剥夺了特殊教育“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更不能因为“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冲淡了其“教育”的本质而本末倒置。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 思考
G760分类号
1 前言
“医学干预”的模式以及相关的“医教结合”的讨论并非是一个新的问题,在特殊教育诞生以来两个多世纪并不长的历史河流中,曾经喧嚣一时而终于走向沉寂。医学以及其他许多与特殊教育紧密相关的学科逐步融合、交叉共同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从前台转向幕后,默默地为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使特殊教育学科作为一门教育的学科特性不断
凸显。从不同的学科当中吸取养分、走多学科结合的道路这一规律也是包括特殊教育上一级目录学科“教育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的共同特征。
然而,历史仿佛总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中前行,特殊教育发展中曾经冷却的话题再度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重现并升温,成为我国当今特殊教育的热话题。近年来,“医教结合”在中国特殊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1];并希望在“医教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特殊教育改革,构建现代特殊教育的新格局。这些倡议与讨论无疑为一向沉寂的特殊教育领域带来一丝清风,并推动了特殊教育学校相关的实验与探索,作用与影响甚为深远(参见2011年《现代特殊教育》第2期一系列文章)。
从西方特殊教育研究文献总的情况来看,医学干预的讨论似乎并没有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从医学或者其他学科的角度讨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理论或者实践层面的问题固然无可厚非,但也并非是最主要
[2]
的所谓“最佳实践方式”(BestPractice)。当前特殊教
育讨论的焦点仍然是全纳教育背景下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换句话来说,就是“医教结合”的讨论并没有“环
球同此凉热”,而仅仅是“风景这边独好”。如果放在全球特殊教育的背景下来看,其实是一个似热实冷的话题。沉寂多年的话题在中国突然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热话题,固然有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但是,理性的思考与批判尤为需要。本文从特殊教育模式转换以及学科发展的角度对医教结合的本质进行粗浅理论思考与探讨,籍此抛砖引玉,希望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模式的百家争鸣有微薄的促进。
2 从西方特殊教育范式变迁的角度看医教结合
2.1 西方特殊教育范式变迁的历程
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紧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客观与主观主义、实证与建构(解释)主义之间的对立与转换的脉搏,经历了一系列范式的变革[3]。西方早期的特殊教育要么是医生的事情,要么是教士的事情;但都需要通过医疗与慈善的手段来解决。例如,16世纪瑞士的巴拉萨尔沙士(Paracelsus)发现痴呆是一种疾病的结果而非“魔鬼附体”;法国医生伊塔德(Itard)对狼孩维克多开展的训练与实验等[4]。早期欧美特殊教育以封闭、养护性质的机构为主,他们多数甚至直接以养育院(Asylums)、收容所、机构(Insti-tutions)等直接命名。例如,1817年,加劳德特在哈特福特(Hartford)建立了美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克那克提克特聋哑人士教育与训练收容所(AmericanAsylumfortheEducationandInstructionoftheDeafandDumbat
,,、: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4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