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武汉市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2-14 16:18
【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小学生亲子沟通效果状况及生活质量,为探讨亲子沟通效果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武汉市850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采用亲子沟通效果问卷、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母亲教育程度越高,亲子沟通效果更具优势,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母亲在沟通效果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学历的母亲(F=3.150,P0.05)。父、母自我评价沟通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孩子评价母亲在沟通效果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父、母对沟通效果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孩子(t值分别为3.383,6.528,P值均0.01)。不同学段学生亲子沟通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亲子沟通效果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F值分别为22.85,16.51,P值均0.01)。父、母的亲子沟通效果与父、母亲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2,0.221,P值均0.01)。结论父母教育程度、学段等因素影响亲子沟通效果;亲子沟通效果越好,父、母亲生活质量得分越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uha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850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in Wuha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effect questionnaire an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mother's education,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e score of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mothers with undergraduate degree and abo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others wit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munication effect between father and mother (t = 3.383, 6.528, respectively). The score of child evaluation on communication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ather, and that of father and mot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hild (t = 3.383, 6.528, respectively). P = 0.01). The score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a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 = 22.85, 16.51, P = 0.01).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ther and mother (r = 0.422 卤0.221, P = 0.01). Conclusio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s influenced by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school level, and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s, the higher the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of father and mother is.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外国语学校;
【基金】: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A178)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汉荣;刘普林;蒙衡;;儿少生活质量量表信效度分析及全国常模的制定[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1期

2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3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4 池丽萍;;亲子沟通的三层次模型:理论、工具及在小学生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5 辛自强,陈诗芳,俞国良;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1期

6 王争艳,雷雳,刘红云;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兼及普通学校和工读学校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7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年03期

8 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然;改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崇德;陈英和;;中国发展心理学30年的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邹泓;余益兵;周晖;刘艳;;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刘建萍;;青少年问题行为相关研究综述[J];才智;2010年34期

5 胡利娜;马靖芳;武剑;;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6 雷鸣;吕建国;;运用投射技术解读学龄儿童的家庭功能状况——投射性绘画测验的案例解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梁淑华;;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9 刘新颜;关善玲;冯本才;范晓红;郭洁;;语文学困生与学优生阅读理解监控的发展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10 辛明静;;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孤独求败者”的辅导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潘孝斌;路胜男;;进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对浙江省七地民工家庭的实地调查[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莹;陈清刚;赵松雪;邹宏涛;;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江洪;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神经递质、微量元素水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佳;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适应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隋雪;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7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红梅;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静;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尊及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景睿;城区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潍坊医学院;2009年

4 张庆华;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功能、学校人际环境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涛;初中学困生情绪表达和调节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颜华平;中小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友谊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珊;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东艳;初中生问题行为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耐烦;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费涛;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家庭功能、自我分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衡,吴汉荣;儿童生活质量评价的方法学问题[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年01期

2 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吴汉荣,蒙衡;学习障碍儿童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0年04期

4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5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邓林园;;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7 方晓义;母亲依恋、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03期

8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4期

9 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年02期

10 王争艳,刘红云,雷雳,张雷;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银柱;;家有儿女[J];生活教育;2009年10期

2 孙五俊;魏俊彪;;河南省大学生家庭沟通模式与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2期

3 陈辉;;心灵图画助我解读亲子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4期

4 武海鸣;吴莹;;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面临的问题及调适[J];今日科苑;2011年02期

5 李静;;良好的亲子关系,语言沟通最重要[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6 刘世清,全莉娟;少一份唠叨 多一份沟通[J];中华家教;2003年09期

7 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1期

8 徐岫茹;;学会尊重 善于沟通[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2年Z1期

9 吴玲;亲子关系结构下的家长教养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王丽萍,汪玲,谭晖,安爱华,彭宁宁;上海市中学生生活质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徐璇;;享受孩子共同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胡睿;侯玉波;;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美萍;张文新;;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福建省福鼎市联合课题研究组;;加快发展老年教育 提高老年生活质量[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陶德清;;社会和谐氛围的调查研究报告[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王洪;;空椅技术在青少年亲子关系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一兵;;建立现代亲子关系是当好21世纪父母的基本功[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9 樊怡春;;建立和睦亲子关系 塑造孩子健康人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辛秀红;;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军;让祖辈投资“亲情”合适吗[N];文汇报;2010年

2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教育孩子只允许有一种声音[N];中国妇女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艾谦 实习记者 李雪;亲子关系并非无解方程[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4 主持人 程熳;让暑假充满天伦之乐[N];黄石日报;2010年

5 杨易;从亲子关系紧张看责任教育缺乏[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郝卫江;不要假定自己懂得孩子[N];中国妇女报;2010年

7 王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孩子成长[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杰斌;带孩子是人生最大的挑战?[N];桂林日报;2007年

9 郑世艳;农村亲子关系亟待关注[N];中国社会报;2007年

10 特约撰稿 朱虹;父母为什么被孩子关在心门之外[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2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秋凤;亲子教育对不良亲子关系的调适[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吕芳;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小先;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园园;非农化背景下农村亲子关系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陆文婧;上海、釜山两地幼儿关系自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袁曦;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杭州市学龄前儿童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赵婷婷;幼儿期亲子关系的类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东;当前我国家庭亲子冲突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许晓楠;聋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t 娜;亲子关系中的积极错觉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22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422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