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职业教育不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2 殷晓清;劳动就业: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于炳诚;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思考[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03期
4 郑杭生,吴力子;“农民”理论与政策体系急需重构——定县再调查告诉我们什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奉军;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经济学考察[J];财经研究;2004年05期
2 魏立华,闫小培;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3 彭剑波;;构建面向底层社会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6期
4 张光芒;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次转型”[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5 蔡志诚;;底层叙事的现代性悖论[J];东南学术;2006年05期
6 刘治斌;谨慎地看待法律职业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韩克庆;;经济全球化、不平等与中国社会政策的选择[J];东岳论丛;2007年03期
9 程道平;艰难的改革——试论“入世”对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03年S1期
10 彭恒军;;赖特的阶级理论及其价值——兼评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孙霄兵;受教育权主体范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沈立新;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5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姚德利;当代中国财产权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邓晓臻;社会分层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李本军;“三农”问题与政府行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蔡志海;农民进城[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义宏;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D];安徽大学;2003年
2 刘桂云;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卫东;透视农民集体上访[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大治;当前深度报道中社会公正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郝团虎;行政管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城流动人口[D];西北大学;2004年
6 徐永健;弱势群体偏差行为社会矫正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丁晓丹;我国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王富伟;穆村的经济分化(1978年—2005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李璐;和谐转移:河南省农民市民化的路径选择及政策思考[D];郑州大学;2006年
10 孙玉玉;从“交往理性”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交往的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曙光;“入世”后加快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J];经济师;2003年01期
2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3 殷晓清;农民工: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尹从国;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02期
5 张敦福;城市农民工的边缘地位[J];青年研究;2000年09期
6 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包袱是财富[J];乡镇经济研究;1994年11期
2 汪彩玲;;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界定与辨析[J];统计与咨询;2011年03期
3 金志奇;;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路径[J];领导之友;2011年07期
4 那俊生;金惠新;吴昊;;构建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5 赵艳秋;;关于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途径的研究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6 尹建彪;;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年18期
7 孙聪;;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曾昌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开发转移问题探析[J];市场论坛;2011年08期
9 邱俊;;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转移[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9期
10 罗哲;刘况驰;;新农村建设中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绪华;;职业教育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铺路搭桥”[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夏金星;于志晶;;第三专题:职业教育如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齐云;李峰;;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培养途径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刘飞勇;;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万善正;;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为“三农”服务——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肖良松;佘爱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声琳;;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局面[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龚中;;双峰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9 龚年成;张杰;;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巩前文;张俊飚;;对湖北省农民工输出与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军;新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N];永州日报;2008年
2 孟卫力;武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实招[N];衡水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采写;理塘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4 通讯员 林黎星;武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向技能型转变[N];陇南日报;2009年
5 山东冠县县委党校 朱焕芝;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途径[N];中华合作时报;2010年
6 揣迎辉、刘海涛、徐双龙;迁西农村剩余劳动力1年赚回两个亿[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7 李佳倩;开发区将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0人[N];通辽日报;2010年
8 陈志莲;华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千人[N];玉溪日报;2010年
9 记者 阿欣;霸州市 上半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2万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王睿丽;八一办 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郝团虎;制度、人力资本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西北大学;2012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5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莫X;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文玺;山东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10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海浪;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郑锁平;职业教育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陈斯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张慧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7 米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祖祺yN;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尹少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牟怀宇;潍坊滨海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571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57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