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9:18
【摘要】:农民工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的职业发展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智慧潜能的开发、法律意识的增强却很少得到社会的帮助,农民工是中华民族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和自身发展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解决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就不可能实现我国社会强有力的发展。农民工继续教育是对农民工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的追加型教育,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理解力,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促进农民工就业,实现农民工增收。 而现存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必须创新转型。如“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买单”的“三单”模式,“公办职业学校”模式,发挥农民工学习主动性的“MES”模式,民办公助的“富平”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教育”模式虽然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五种主要现存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创新模式,即多途径、多方式、多基地、多技术、多层级、多机制的“六多”模式。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开辟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创新农民工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创业带头人,建设多样化的教育基地;创建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技术;理清农民工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多样化的管理层级;加大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多样化的保障机制,建立起一套有组织、有纪律的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和制度,使农民工自身得到发展,在他们进入城市以后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换,彻底摆脱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地位,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达到共同富裕,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26
【图文】:
未经继续教育的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只能从低的重体力劳动。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总数为 1.53 亿,据有关预测,到 2020工人数将增长到 2 至 3 亿,由于二元结构户籍限制,我国教育资源在城市和乡严重的比例失衡,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相比是天壤之别,导致农遍较低。据调查可知,进城的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 18 岁到 25 岁的年轻人代的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平均教育年限不足 8 年,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农民的继续教育,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图 4—1:2010 年山西省太原市农民工年龄结构3.来源(即户籍所在地)结构:主要以本市、区农民就地转移务工为主,大约为 67.3%。其余的依次为,外省(市、区)农民,通过跨省域流动来到我省太原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占 20.3%;本省农民跨市、区、县流动到太原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占 12.4%(图 4—2 所示)。
图 4—1:2010 年山西省太原市农民工年龄结构3.来源(即户籍所在地)结构:主要以本市、区农民就地转移务工为主,大约为的依次为,外省(市、区)农民,通过跨省域流动来到我省太原市从事二、三产占 20.3%;本省农民跨市、区、县流动到太原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占 12.4示)。
本文编号:2768632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26
【图文】:
未经继续教育的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只能从低的重体力劳动。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总数为 1.53 亿,据有关预测,到 2020工人数将增长到 2 至 3 亿,由于二元结构户籍限制,我国教育资源在城市和乡严重的比例失衡,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相比是天壤之别,导致农遍较低。据调查可知,进城的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 18 岁到 25 岁的年轻人代的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平均教育年限不足 8 年,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农民的继续教育,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市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图 4—1:2010 年山西省太原市农民工年龄结构3.来源(即户籍所在地)结构:主要以本市、区农民就地转移务工为主,大约为 67.3%。其余的依次为,外省(市、区)农民,通过跨省域流动来到我省太原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占 20.3%;本省农民跨市、区、县流动到太原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占 12.4%(图 4—2 所示)。
图 4—1:2010 年山西省太原市农民工年龄结构3.来源(即户籍所在地)结构:主要以本市、区农民就地转移务工为主,大约为的依次为,外省(市、区)农民,通过跨省域流动来到我省太原市从事二、三产占 20.3%;本省农民跨市、区、县流动到太原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占 12.4示)。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孔德丰;刘凤存;;近十年我国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2年3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莉莉;信息网络对体力劳动者知识和技能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68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76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