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11 07:09
本文关键词: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我国大学生的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在湖北省武汉地区随机抽取全日制本科统招的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施测,并对61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问卷主要包括: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家庭教养方式(分别对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的调查、创造性人格的问卷调查等。 研究结果显示: (1)被调查对象倾向于创造力内隐观的增长观,认为通过环境可以培养创造力,通过努力可以提高创造力,创造力可以通过学习得来。具体表现在:因被试性别不同,创新力有显著性差异;因被试专业不同,想象力有显著性差异;因被试父亲文化程度不同,联想力和创新力有显著性差异;因被试父亲职业不同,在联想力、创新力、灵活性有显著性差异;因被试母亲文化程度不同,想象力和灵感有显著性差异;因被试母亲职业不同,联想力、创造力有显著性差异。 (2)创造力内隐观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是:创造性人格的恃强性与创造力内隐观的创造力、联想力呈现显著弱相关,系数分别是-.117和-.080;创造性人格的敏感性与创造力、联想力呈现显著弱相关,系数分别是-.089和-.099;创造性人格的想象性与创造力、想象力、思维灵活性、内隐观呈现显著弱相关,系数分别是-.110、-.081、-.086、-.089;创造性人格的独立性与创造力呈现显著弱相关,系数是-.107。 (3)创造性人格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是:乐群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偏爱被试有显著性相关;恃强性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有显著性相关;兴奋性与父亲情感温暖、严厉与惩罚有显著性相关;冒险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有显著性相关;敏感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有显著性相关;想象性与父亲的拒绝否认有显著性相关;世故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有显著性相关;自律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有显著性相关。 (4)创造性人格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是:乐群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偏爱被试有显著性相关;恃强性与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与惩罚有显著性相关;兴奋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有显著性相关;冒险性与母亲的偏爱被试有显著性相关;敏感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有显著性相关;想象性与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有显著性相关;世故性与母亲的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有显著性相关;自律性与母亲的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都有显著性相关。 (5)父亲、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创造力内隐观的各个维度没有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96到.069之间,但是都不显著。 研究结论:大学阶段创造性人格中想象性、敏感性、独立性、自律性的发展达到创造性人格的显著性特征,但其它维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我国创造性人格的常模的标准;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想象性、冒险性、敏感性和独立性四个维度上性别主效应显著;在创造性人格的敏感性和独立性维度上,家庭教养方式与学生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向民主、开放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
【关键词】:内隐观 家庭教养方式 创造性人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8;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7
- 1.1 问题提出9-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27
- 2 研究的问题、假设、方法27-31
- 2.1 研究的问题27
- 2.2 研究的假设、方法27-31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31-49
- 3.1 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结果31-38
- 3.2 创造力内隐观与创造性人格得分高低的相关分析38
- 3.3 家庭教养方式分类结果38-39
- 3.4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影响39-49
- 4 综合讨论49-56
- 4.1 对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49-50
- 4.2 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特点50-52
- 4.3 教养方式不同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影响52-53
- 4.4 家庭教养方式中的各因素对创造性人格的作用53-56
- 5 结束语56-62
- 5.1 对教育的启示56-60
- 5.2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9
- 附录一 心理学问卷69-79
- 附录二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沙,李蓓蕾;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刘伟;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4 王德宠,周晔,王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调查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刘嫦娥;从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6 朱素凡,张秀英,狄慧,于文谦;198例狱内罪犯EPQ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7 蔡建红;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3期
8 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4期
9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10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5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