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23:10

  本文关键词: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就曾经在中国东北地区抗日战争和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以其优秀的素质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朝鲜族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在韩国多灾多难的近现代史中,有许多人自愿或被迫迁居到海外,其中大多数人定居在海外。在迁居海外的朝鲜民族中只有中国朝鲜族相对完好地保存并发展了民族文化。它无疑得益于保障民族平等权和自治权的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在经历近代史的艰辛历程中,朝鲜族依然相对完整地保存和发展了民族传统。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人口流动导致了朝鲜族社会的巨大变化,经历了150余年迁移史的具有200万人口的朝鲜族社会,在21世纪正面临巨大的危机。 随着大量人口流向关内和城市,农村的朝鲜族学校因缺少生源而难于经营甚至关闭,在关内因为没有朝鲜族学校,朝鲜族学生学不到朝鲜语,朝鲜语对于这些学生来讲也成为“外语”。与那些以宗教为中心强力维持民族性的其他少数民族不同,对于以超常的教育热情维持和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朝鲜族来讲,如果失去了朝鲜族语言就等于失去了民族主体性。民族集团的未来在于教育,为了朝鲜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克服当前的教育危机。 本论文把中国朝鲜族的迁移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最初的迁入,清末、“满洲国”时期的大量迁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朝鲜族人口的流动,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的流动。还有把朝鲜族教育史以
【关键词】:朝鲜族 朝鲜族人口流动 朝鲜族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759.2
【目录】:
  • 绪论9-12
  • 第一章 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与教育发展概况12-32
  • 第一节 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概况12-23
  • 一、新中国成立前朝鲜族人口的流动12-14
  • 二、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朝鲜族的流动14-15
  • 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人口的流动与变化15-23
  • 第二节 中国朝鲜族教育史概况23-32
  •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朝鲜族教育23-25
  • 二、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朝鲜族教育25-29
  • 三、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朝鲜族教育的变迁29-32
  • 第二章 中国朝鲜族教育的现状与问题32-50
  • 第一节 朝鲜族中小学教育32-39
  •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条例32-33
  • 二、朝鲜族中小学教育的现状33-34
  • 三、朝鲜族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34-39
  • 第二节 朝鲜族中小学教师教育39-42
  • 一、朝鲜族教师队伍现状39-41
  • 二、朝鲜族教师培养中的问题41-42
  • 第三节 朝鲜族学校的双语教育42-45
  • 一、朝鲜族语言教育42-43
  • 二、双语教育的现状43-45
  • 第四节 朝鲜族教育语言教育中的偏重45-47
  • 一、教育自主权问题45-46
  • 二、教育内容问题46-47
  • 第五节 朝鲜族历史教育的缺失47-50
  • 一、关于朝鲜族历史教育的教科书问题47-48
  • 二、教育主体历史教育意识的缺乏48-50
  • 第三章 朝鲜族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50-58
  • 第一节 朝鲜族教育的改革方向50-53
  • 一、朝鲜族学校竞争力的加强50-51
  • 二、朝鲜族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新审视51-52
  • 三、朝鲜族教师的再教育52-53
  • 第二节 发展民间主导的朝鲜族教育53-58
  • 一、建立大城市朝鲜族新的聚居地的朝鲜族学校53-55
  • 二、举办民间团体主导的面向青少年的朝鲜族文化、朝鲜族历史讲座55-56
  • 三、发展面向成人的社会教育56
  • 四、发展面向农村农民的教育56-58
  • 参考文献58-61
  • 后记61-62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6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福春;;中国朝鲜族语言教育问题及其对策——以延边地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媛媛;散居地区朝鲜族高中汉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京熙;1949年以前黑龙江省朝鲜族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慧玲;中国朝鲜族人生礼仪的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80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