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类社会特殊群体。农民工群体出现以后,虽然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被人们广为关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这既有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因素,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偏低,劳动素质和职业技能素养不高。 教育保障是社会保障重要的子系统之一,是社会保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在现代工业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教育、科技和社会文明三者的发展紧密结合的结果。在现代社会,教育保障权是公民最基本的受教育权的体现,是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和人的最基本的发展权,它同时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为了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把农民工教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依靠制度的国家主体性和法制的强制性,立足于整个社会协调统一运行的高度,推动农民工教育保障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分析方法,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做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在对农民工教育保障的相关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的经验教训,试图对农民工的教育保障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和制度构想。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教育保障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保障体系的构建、保障资金的筹集等内部制度建设,而且还涉及到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等外部环境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 教育保障 教育培训 制度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7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11
- 1.2.1 国外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问题的研究9-10
- 1.2.2 国内对进城农民工教育问题的研究10-11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11-12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11
- 1.3.2 本文的思路框架11-12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12-13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13-18
- 2.1 教育保障概述13-15
- 2.1.1 教育保障的定义及功能13
- 2.1.2 教育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13-15
- 2.2 农民工的教育保障15-18
- 2.2.1 农民工及农民工的教育保障概念及特征15-16
- 2.2.2 农民工教育保障的内容16-18
- 第三章 农民工教育保障的相关理论研究18-23
- 3.1 公平正义理论18-20
- 3.1.1 公平正义理论的概述18
- 3.1.2 公平正义理论在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中的应用18-20
- 3.2 人力资本理论20-21
- 3.2.1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20
- 3.2.2 人力资本投资对进城农民工就业的作用20-21
- 3.2.3 教育是增加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21
- 3.3 准公共产品供给理论21-23
- 3.3.1 准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21-22
- 3.3.2 农民工教育保障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分析22-23
- 第四章 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的现状分析23-29
- 4.1 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的现状23-24
- 4.2 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中存在的问题24-25
- 4.2.1 人力资本存量不足24
- 4.2.2 受教育程度低24
- 4.2.3 流动性大24-25
- 4.2.4 自身投资的积极性不高25
- 4.3 农民工教育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5-29
- 4.3.1 农民工教育保障体系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明显滞后25-26
- 4.3.2 投资主体投资功能缺失26-27
- 4.3.3 农民工教育保障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27-29
- 第五章 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的经验借鉴29-34
- 5.1 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的有效措施29-30
- 5.1.1 美国29-30
- 5.1.2 日本30
- 5.2 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的经验教训30-32
- 5.2.1 发达国家历史进程中的曲折31
- 5.2.2 发展中国家的教训31-32
- 5.3 国外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2-34
- 5.3.1 重视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立法32
- 5.3.2 重视转移劳动力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保障体系32
- 5.3.3 多渠道筹措经费,发挥政府和企业对转移劳动力教育保障投资的积极性32-33
- 5.3.4 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保证教育渠道的有效畅通33-34
- 第六章 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的制度设计34-44
- 6.1 建立农民工教育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指导原则34-36
- 6.1.1 建立农民工教育保障制度的必要性34-35
- 6.1.2 建立农民工教育保障制度的指导原则35-36
- 6.2 构筑适合农民工的教育保障体系36-39
- 6.2.1 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36-37
- 6.2.2 重视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城市就业能力37-38
- 6.2.3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38-39
- 6.3 农民工教育保障的资金筹集制度39-41
- 6.3.1 政府财政教育拨款39
- 6.3.2 农民工教育保障税39-41
- 6.3.3 个人、社会捐助41
- 6.3.4 农民工自己交纳部分资金41
- 6.4 完善农民工教育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措施41-44
- 6.4.1 逐步补充和完善农民工教育保障的宏观政策和法律体系41-42
- 6.4.2 建立农民工教育保障制度的监督机制42
- 6.4.3 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42-44
- 结束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波;;输血 造血 活血 止血——湖南省汉寿县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谋出路[J];中国就业;2009年06期
2 陆海深;;一项关乎国运的工作[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年09期
3 ;经济转型背景下农民工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年19期
4 相伟;;农民工如何“市民化”[J];南风窗;2011年15期
5 詹勇;;新生代农民工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J];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08期
6 尹平;;浅谈汽修专业农民工技能培训方法[J];职业;2011年17期
7 邓小栗;;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梦”[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年09期
8 陈清;;我国农民工群体“半城市化”问题解决路径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艾嘉;;走近新生代农民工[J];乡村科技;2011年06期
10 汪霞;李东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自身因素分析——基于对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城市女性农民工群体:现状、心态及需求——以青岛市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2 吴小淋;;农民工流动现象研究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天金;蔡志强;;农民工代际转换问题及其政策调适和制度安排[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继刚;;农民工犯罪问题浅探[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比较分析及启示建议[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6 石化东;;农民工犯罪问题再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2007浙江就业报告 农民工问题研究 农民工生存状况和社会融合——以宁波为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钧;许广权;张俊华;;农民工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玉忠;;和谐社会背景下城市农民工体育问题的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联合课题组;;浙江农民工体质测试分析报告[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桦;农民工群体何时有望“落户”上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2 记者 王冬梅 王四新 张伟杰;大家关注的是我背后的农民工群体 我们始终感激工会给予的巨大帮助[N];工人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井波;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教育保障[N];新疆日报(汉);2011年
4 张羽丰;重视和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5 成露;关注农民工群体一点一滴的变化[N];工人日报;2004年
6 曾革楠;农民工更需要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6年
7 闻一言;让农民工过好伏天[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迅之;“农民工日”要紧的还是权利[N];南方日报;2007年
9 本版编辑邋叶扩 叶祝颐 刘克梅;农民工日 保护名义下的身份歧视?[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记者 安群英 实习生 高凯;加大农民工群体普法力度[N];郑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云;中国进城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毛光烈;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D];上海大学;2008年
3 陈星博;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王兴周;农民工城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5 雒庆举;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7 季文;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陶明达;农民工生态流动与市民化、城市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姜晓兵;农民工医疗保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晔林;农民工培训投入决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娟;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2 贺晓玲;关于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问题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3 李冬萍;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多丽梅;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玲;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与政府整合能力的提升[D];郑州大学;2006年
6 朱燕芳;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晶晶;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魏智慧;农民工阶级意识的形成及其归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彭娜;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10 惠志娟;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民工教育保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43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