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超越: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之道——以韦尔斯利学院为例
本文关键词:坚守与超越: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之道——以韦尔斯利学院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国女子高校是美国多样化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对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女子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无法与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分庭抗礼,但其历史影响和社会作用却毫不逊色。本文以韦尔斯利学院为例,对美国女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之道做一分析。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美国 女子学院 办学特色 发展之道 领导力教育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群体研究”(项目编号:11JZDW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776
【正文快照】: 纵观世界各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就独立设置的女子高校的质量、声誉和影响来说,美国的女子学院,尤其是顶尖的女子学院可以算作较为成功的办学模式。目前,美国现存的女子高校有55所,其中大部分为文理学院。根据201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名列前30位的文理学院(共266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秀总;谈谈办学特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2 何蓉;浅谈成人高校办学特色化[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3 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03期
4 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韩秀景,宋萌;美日企业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赵寄石;;如何将爸爸去世的消息告诉他?[J];父母必读;2002年01期
7 黄春麟;;针对性——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成功的真谛[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6期
8 曹婕琼,昝飞;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9 于海静;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10 吴结;美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J];成人教育;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廷;陈申宽;姚国君;李学东;;扎兰屯农牧学校特色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二则[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吴浩亮;;民族高中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有富;;促进贵州民族高校建设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任云杰;李贞;;优化常规管理 办好特色学校[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沈琳;给我一个学生,还你一个人才[N];光明日报;2006年
2 杨胜才;我国民族院校办学特色试解[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陈炳含;安顺市民族中学的崛起策略:办学特色化[N];贵州民族报;2008年
4 记者 葛明;学院的生命力在于办学特色和质量[N];宿迁日报;2011年
5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陈达云;强化宗旨意识 突出办学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梁军莉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尹代国;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合格人才[N];西藏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郝文秀 管炜;民族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N];通辽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徐美燕;让高职人才培养充满活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罗布江村;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建设和谐民族大学[N];四川日报;2007年
10 孟祥山 孙薇;足球训练为国争光教书育人成绩斐然[N];消费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利平;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改革[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洪雷;公民教育中服务学习的实施方略与意义探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孝花;从“局外人”到“局内人”[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娟;美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启示[D];河北大学;2006年
5 姜珊珊;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籍莉;中国当代女性观及其对女子学院教育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春莲;中美家庭素质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张春兰;美国聋文化的起源、内涵、实践与局限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婉蓉;华侨办学典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向阳;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坚守与超越: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之道——以韦尔斯利学院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6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47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