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7-13 14:11

  本文关键词: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 家庭环境


【摘要】:本研究考察父母身份认同行为、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来自北京市四所公立学校、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父母身份认同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在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会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会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 家庭环境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研究”(09BdSH051) 北航基础科研业务基金项目“心理需求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YWF-1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流动儿童社会处境、心理发展状况及需求的研究”(05JJDXLX16)的支持
【分类号】:G78;B844.1
【正文快照】: 1问题提出身份认同(identity)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该群体成员带给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1]。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身份认同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个体的自尊[2-3]、自我同一性[4]、心理健康[5]以及学业成就[6]等具有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翠平;方晓义;刘钊;;家庭环境类型与青少年亲子冲突解决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3期

2 史秋霞;王毅杰;;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申继亮;胡心怡;刘霞;;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郑友富;俞国良;;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5 刘杨;方晓义;;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状况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王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关系的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刘玉琼;;父母在家庭余暇活动的参与对分隔家庭的家庭凝聚力的影响[J];青年研究;2010年06期

8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年06期

9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年05期

10 林丹华;杨阿丽;王芳;张琢诗;;工读学校学生的物质滥用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薇;余嘉元;夏春;;分离中的社会认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高中建;;“80后”新生代的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屈智勇;何欢;张秀兰;王晓华;刘芳南;;从企业/社区服务到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蔡晓红;冯琰;;球员场外不良行为与领导回应态度对球迷团队认同感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6 余丽丽;;网络社群的结构与行动机制探析[J];今传媒;2012年02期

7 李阳;杨东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王力平;;关系与身份: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结构与动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雷鸣;吕建国;;运用投射技术解读学龄儿童的家庭功能状况——投射性绘画测验的案例解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梁淑华;;青少年吸烟行为与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雷万鹏;谢瑶;;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影响因素与政策启示[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莹;陈清刚;赵松雪;邹宏涛;;青少年心理门诊患者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云娇;余艳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关系探析[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唐慧;饭店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郭玉清;网络学习社群的信息聚集与推送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庆杰;国企变迁中的工人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D];上海大学;2011年

9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梅;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成胜;湿地使者社会认同的质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广广;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旭华;我是一名校本培训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培生;乌鲁木齐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6 姜慧文;商品型住宅小区的社区认同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军;不同居住类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贺燕;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换平;石河子市基督教徒宗教认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娟;高洪深;;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王惠文,龙文,赵江涛;基尼系数的预测建模方法及在北京市经济发展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3年04期

3 史秋霞;王毅杰;;生活情境中流动儿童的认同建构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张卫;李董平;谢志杰;;低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邱建新;影响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的制度因素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张立鹏;;社会文化差异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教育探究;2006年02期

8 郑友富;俞国良;;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9 刘浩强,张庆林;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毅杰;史秋霞;;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莹;对城市中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考察与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年06期

2 赵笑梅;李婷;;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教育探究;2006年02期

4 王广新;瞿月涵;陈晓庆;孙俊岚;;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8年05期

5 高黎明;;“流动儿童”违法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从危险人格的角度切入[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8期

6 李晓巍;刘艳;屈智勇;;不同类型农村儿童家庭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其对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7 占友龙;阳植翠;彭,

本文编号:537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537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