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育获得:学校取代抑或延续了家庭的影响——两种理论视野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个人教育获得:学校取代抑或延续了家庭的影响——两种理论视野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获得 学校教育 家庭背景 功能主义 冲突论
【摘要】: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与家庭背景在个人教育成就获得影响中的关系如何,对于社会阶层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对这种关系有着取代与延续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并因此引发了大量的经验研究。两种理论对此问题的分析差异,不但在各自的发展中不断强化,而且带来了理论逻辑的诸多差异以及经验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的背景下,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问题,对两种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与比较,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获得 学校教育 家庭背景 功能主义 冲突论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校对于学生的偏好机制研究”(GD10YJY02)
【分类号】:G78
【正文快照】: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崔曼(Donald Treiman)断言,“那些获得教育最多的人走在工业社会最前面”,很多学者对此表示认同[1]。这一观点不但直接显示出教育成就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而且也深刻揭示了教育分层与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重要关系。正因如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水红;共享的幻象——信息社会中关于教育知识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岳芳敏;健全信用制度 促进国有银行商业化[J];商业研究;2002年19期
3 杜宝贵;张满胜;于彩虹;;公共政策选择中价值冲突根源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5 陈进华;自律与他律: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道德与文明;2003年01期
6 冯周卓;论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3期
7 邱咏梅;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规范制度建设的构想[J];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蒲宇飞,胡军;投资环境、政府治理与政府伦理——评世界银行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报告[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6期
9 叶国文,陈洁;道德的共同体:教育的政治哲学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1期
10 杨敏;现代性的新发展与社会互构的时代——社会互构导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之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龚天平;走向卓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钱东平;论政府的德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邹珊珊;超越与限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胡玉鸿;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学说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曹静晖;论中国转型发展中行政指导的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标;经济与伦理的张力[D];华侨大学;2002年
2 宫家寰;论市场经济运行的伦理基础——信[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朱亚;论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梁红秀;(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对科学共同体的促进作用分析[D];广西大学;2003年
5 陈颐;从中世纪商人法到近代民商法典[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6 张晓坚;中国职业经理人诚信价值体系探究[D];东南大学;2004年
7 栗文华;哈耶克规则理论述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肖柯;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变革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博芬;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石福义;建构行政权与公民权之公平[D];吉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生全;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梁雪峰;乔天文;;城市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来自一个城市的经验数据[J];管理世界;2006年04期
3 谭艳玲;;中美中小学“择校”问题比较及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郭丛斌,丁小浩;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陈友华;方长春;;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一项对义务教育阶段“划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谢作栩,罗奇萍;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4年03期
7 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教育与经济;2004年03期
8 潘彭丹,余期江;浅析当前阶层分化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史万兵,于春艳;美国择校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2期
10 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冀虹;;关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8期
2 陈锦安;;以人为本设课程[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年06期
3 姜树发;;沟通——架起家校之间的美丽桥梁[J];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9期
4 余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较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邱沁s,
本文编号:603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60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