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家长参与对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1:11

  本文关键词:家长参与对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家长参与 小学生 学业成就


【摘要】: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生活保障,而且对儿童学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各国对家长参与儿童教育都非常的关注,而且国外对家长参与儿童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该领域的研究特别关注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并且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基于家庭的家长参与(亲子沟通、家长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积极影响,而基于学校的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以上结论大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中个别对中国家长参与的研究也只是考察了国外华裔移民或我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的家长参与状况,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关于家长参与的诸多结论是否适用于国内情况还有待于实证的检验,特别是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证研究在国内更是空白。因此本文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家长参与对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师态度如何影响家长参与。这对推动国内家长参与理论的发展和充实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家长参与小学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使家长参与更有效的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本研究通过使用描述统计、因素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亲子沟通越好;亲子沟通越好,小学生学业成就越优异。 2、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家长更主动联系学校老师,较少参加学校活动(家长会为主)。 3、社会经济地位不影响家长期望,而家长期望间接影响小学生学业成就。 4、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家庭中的亲子沟通对家庭督导产生间接影响,但是家庭督导并不对小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 5、教师态度对教师联系家长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而教师联系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却有负效应。 6、教师态度对家长联系学校和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产生间接的影响。而家长联系学校和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不影响学生学业成就。 针对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家长要增强自身参与意识,关心子女成长,不断与之交流沟通。树立家校合作的意识,多与老师沟通,共同促进孩子学习和发展。 2、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师要转变思想,欢迎和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联系家长,争取更多家长参与学生教育;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3、政府要为父母参与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促进父母有效的参与子女的教育,使家长从不参与向参与转变;政府要为家长参与提供组织保障,要发挥我国现有的家长委员会在保证家长参与的作用,要让家长委员会真正反映家长的心声,而不是流于形式。
【关键词】:家长参与 小学生 学业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部分 绪论9-12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缘起9-10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1-12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12-25
  • 一、国外的研究12-21
  • 二、国内家长参与的相关研究21-22
  • 三、对文献的简要总结22-23
  •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23-25
  • 第三部分 研究的实施过程25-35
  • 一、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对象25-28
  • 二、研究工具28-29
  • 三、问卷情况29-35
  • 第四部分 家长参与对小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证研究35-41
  • 一、实证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35-36
  • 二、模型构建和实证结论36-41
  • 第五部分 实证结论的讨论与建议41-47
  • 一、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41-43
  • 二、建议43-46
  • 三、本研究的不足及前瞻46-47
  • 参考文献47-51
  • 附录151-57
  • 附录257-58
  • 后记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孝花;;家长参与决策:美国中小学管理的新态势[J];教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2 岳天祥;;加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策略初探[J];教育革新;2007年01期

3 李燕芳,管益杰,楼春芳,周英,董奇;儿童发展中父母参与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4 马忠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美国家庭、学校合作的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年06期

5 张丙玉;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的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9期

6 权慧,赵庆华;对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家长参与教育现象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05期



本文编号:606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606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