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文化视野下的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比较

发布时间:2017-08-05 13:33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野下的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 文化 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 比较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处于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承担着双重任务,即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为国家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如何既融入现代化进程又能保存民族特色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以纳西族和傣族家长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两个民族的家庭教育。通过对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民族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析影响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的文化原因,并反思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论文的主体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对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当前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既存在共性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共性的问题有教养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部分在淡化、教养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化并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呈现出地域和性别的差异等,而差异则主要体现在教养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教养内容的倾向以及教养方式类型等三个方面。然后,分析了民族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文化、性别文化、家庭文化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冲突等文化因素对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影响。最后,思考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问题和发展的思路,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增强家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发挥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优势;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协作共同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改善民族家庭文化环境,提高民族家长文化素养;重点搞好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促进家长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加强民族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民族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家庭教育 文化 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7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一、绪论8-17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三)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10-15
  • (四) 研究方法与过程15-17
  • 1、研究对象15
  • 2、研究方法15-16
  • 3、研究过程16
  • 4、问卷编制及分析16-17
  • 5、数据处理17
  • 二、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17-24
  • (一) 相关概念界定17-20
  • 1、家庭教育17-18
  • 2、文化18-19
  • 3、民族文化19-20
  • 4、多元文化20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20-24
  • 1、人类生态发展学理论21-22
  • 2、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理论22-23
  • 3、多元文化教育理论23-24
  • 三、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24-33
  • (一) 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共性分析24-29
  • 1、教养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24-26
  • 2、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日趋淡化26-27
  • 3、教养方式方法单一化并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效果27-28
  • 4、家庭教育呈现出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特点28-29
  • (二) 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差异分析29-33
  • 1、教养观念现代化程度存在差异29-30
  • 2、教养内容倾向存在差异30-31
  • 3、教养方式类型存在差异31-33
  • 四、文化视角下的纳西族与傣族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探析33-39
  • (一) 民族文化的影响33-34
  • (二) 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34-35
  • (三) 宗教文化的影响35-36
  • (四) 性别文化的影响36-37
  • (五) 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37-38
  • (六) 多元文化冲突的影响38-39
  • 五、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发展的思考39-46
  •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40
  • (二)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发展的思路40-41
  • (三)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41-46
  • 1、增强家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发挥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优势41-42
  • 2、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传统文化教育42
  • 3、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协作共同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42-43
  • 4、改善民族家庭文化环境,提高民族家长文化素养43-44
  • 5、重点搞好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促进家长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44-45
  • 6、加强民族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民族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45-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Ⅰ:50-53
  • 附录Ⅱ:53-54
  • 后记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荣祖;令人神往的西双版纳与傣族穆斯林[J];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2 张公瑾 ,陈久金;西双版纳大勐笼的傣文石碑和碑首的九曜位置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4期

3 杨德捚;傣族壁画中的文身[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4 李钊祥;傣族和黎族的自称[J];民族研究;1985年05期

5 冒名芳;;家庭教育研讨班侧记[J];江苏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6 珍;;美国家庭教育热[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1期

7 乐群;;富于魅力的家庭教育气氛[J];父母必读;1986年09期

8 云峰;傣家服饰[J];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年02期

9 潘贤生;加强双休日家庭教育之管见[J];教育评论;1997年02期

10 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2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9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巍;奘寺学童现象及其教育法规因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程印学;清朝经营傣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刀伟;傣族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赵建忠;近现代西双版纳傣族经济政治研究(1840-1949)[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李晓华;桂西壮族与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珊珊;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艳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5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625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d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