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散居区的朝汉、蒙汉双语教育
本文关键词:论东北散居区的朝汉、蒙汉双语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散居区 朝汉双语 蒙汉双语 文化生态 差异与共性
【摘要】: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东北散居区朝鲜族、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育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与挑战。通过对26所朝鲜族中小学和14所蒙古族中小学的实地调查显示,目前散居区朝汉、蒙汉双语教育,在生源结构、双语教育实施过程、双语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家庭语言选择等方面,存在共性与差异。因此,必须基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更为客观合理地分析新时期朝汉、蒙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散居区 朝汉双语 蒙汉双语 文化生态 差异与共性
【基金】: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新时期东北三省散居区朝汉、蒙汉双语教育的文化生态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09YJA880024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地区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人类学调查研究”的成果之一,批准文号11BMZ035
【分类号】:G752
【正文快照】: 文化生态学是“侧重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特质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①。自从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第一次提出“文化生态学”一词开始,后续的诸多主张文化生态研究的人类学家,如美国人类学家维达和拉伯波特、萨林斯等人坚持的一种观点与原则是:“侧重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英锦;;散居区朝汉双语教育的人类学调查与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7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9 肖占君;;教育科研中人类学思维的艺术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10 常永才,孟雅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舒丽丽;;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茶腊村多元宗教文化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李诠林;;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史梦薇;;试析镇山村民族传统教育现状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姚继德;;回族学学科体系刍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杨文炯;;现代化和消费: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的新视点——读美国人类学者玛丽丝《在北京和麦加之间》一书[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崔延虎;;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教育人类学审视[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4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9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P·科塔克;杨元芳;;宗教的文化生态学[J];世界民族;1989年01期
2 J·H·斯图尔德;王庆仁;;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世界民族;1983年06期
3 潘定智;从文化生态学看中国民族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3期
4 胡义成;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J·H·斯图尔德;玉文华;;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世界民族;1988年06期
6 陈晓华;;我这样构建班级文化[J];教育科学论坛;2002年12期
7 胡义成;从生态-能量系统通往更深层的文化唯物主义——论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对西方文化学最新成果的批判借鉴[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唐吉红;;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文化生态的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04期
9 马菁;;近十年来国内文化生态问题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王声跃,肖海珍,陈红,张文;论云南文化的生成环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卫发兴;王坤宇;;庭院绿化对构建新农村和谐宜居环境的文化生态学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2 侯鑫;王绚;;文化生态学及其在城市文化研究中的意义[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卫发兴;王坤宇;;庭院绿化对构建新农村和谐宜居环境的文化生态学研究[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审美与文化生态平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晁寒;延边朝汉双语教学的启示[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流派的差异与共性[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沈昌炜;一套珍贵的蒙汉双语版连环画[N];中国商报;2001年
4 丁丽波 特约记者 吕永全;双语花开草原香[N];东北电力报;2007年
5 刘惠;辛勤汗水育花红[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6 本文撰稿 田立山 付彦文 白品达 张德胜 李景元;加强素质教育 服务经济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云南省宗教局 王爱国;宗教生态平衡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黄民成;生态学与发展观[N];学习时报;2004年
9 余丽;鄂市着力维护少数民族群众权益[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史万森;巴布的心里感到很温暖[N];法制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间特色景观衍续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侯友;蒙、汉双语词汇识别的ERP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赛汉;本土的“陌生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韩春晓;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汉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涵;黑龙江省散居区蒙汉双语教育选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2 夏莹;沈阳西塔地区朝汉双语状况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亚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之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建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白剧音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5 张立军;民族高等教育中蒙汉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驰;壮族景观建筑的演变与传承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李家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张永华;社会转型期康区藏传佛教情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常晓菲;文化生态视角下普通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符静;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烟台城市建筑特征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98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69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