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25 21:07

  本文关键词: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院校 大学生 人际关系 网络结构


【摘要】:今天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明天社会的民族关系。经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既有一般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如以情感、兴趣、利益为交往原则,又有自己的特色,如易产生自卑、易怒、易冲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如多举办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以彰显民族文化和特色等的有建设性的对策。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学生 人际关系 网络结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格特质组合对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71162022)阶段成果
【分类号】:G751
【正文快照】: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完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号召以来,从各领域各学科各视角广泛开展民族关系研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所离不开的必要条件,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人的成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曦;刘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解决对策[J];考试周刊;2010年2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卫东;老舍民族主义思想浅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王俊奇;;论江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格”[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李荣芝;党晓云;;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再认识及传承系统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吴荣先;;论民族精神[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胡良桂;民族文学的形态模式[J];船山学刊;2001年03期

7 王付欣;;论民族认同理论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吴荣先;;浅析民族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蒲向明;;“白马人”概念问题商兑与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4期

10 叶文宪;;论汉民族的形成[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清;;试论吴越同族[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C];198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4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7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8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史党社;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靳淑梅;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静;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晔;反犹主义:对斯大林政策导向的误读[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杨明明;论彭家煌小说中的国民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卞思梅;论葛维汉的羌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邢艳娇;试析菲律宾摩洛反抗运动[D];外交学院;2011年

6 黄后文;国共合作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唐盈盈;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的特殊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向红;论当代土家族作家文学族群符码的建构[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10 陈军;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川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2期

2 王丽萍;论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J];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3 欧阳新;;谈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2期

4 李娟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5 高滔;;浅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才祯;;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新一代大学生[J];社科纵横;2007年05期

2 杨和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庄玉霞;;新时期西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析[J];西藏教育;2010年12期

4 邢贵红;迟慧;唐鹏;;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思路[J];中国市场;2008年44期

5 高万能;;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宁;王世忠;;论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0期

7 李华军;刘芳;;体验式培训初探[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8年01期

8 李茂林;民族院校要正确定位办出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覃春芳;跨世纪民族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10 王健;我国民族院校发展状况及对策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莉;赵永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归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谢春艳;;民族地区大学生SCL-90评定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吴琼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4 李芳青;;应用价值工程与提高民族院校的功能价值[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5 毛荣建;;听障大学生的越轨行为现状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陶宇;;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放;何江川;蒙昌勇;伍小花;;全国五所民族院校十七个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子分析[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8 李梅;陈亚飞;;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班新生入学适应性问题的调查研究[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磊琼;王敬群;;家庭背景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羽新;;立足学生实际,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之二[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万能;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办好民族院校[N];贵州日报;2009年

2 闵伟轩;筚路蓝缕写华章 继往开来铸辉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余梓东;民族院校科研工作:着眼国计为民生[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陈立鹏;准确定位:民族院校发展的前提[N];光明日报;2009年

5 夏静;民族院校负责人研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闵信;国家发改委将安排资金 支持民族院校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周仕兴;全国民族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在邕召开[N];广西日报;2008年

8 李寅;国家民委与贵州、湖北两省共建民族院校[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杨胜才;民族院校要走特色办学之路[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杨胜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院校定位:找准位置,方能走对路子[N];中国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邱世兵;中国民族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包永全;“三重认同”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郑白玲;特与不特[D];西南大学;2008年

6 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胡雅梅;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付娜;民族大学(学院)的特有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郑雪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雅琦;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覃智;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许丽伟;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毕丹;大学生亲子冲突的一般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曹微;大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宋欣欣;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8 张丽;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结构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9 刘红;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乔昆;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8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738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