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克拉玛依市汉维师生交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19:38

  本文关键词:克拉玛依市汉维师生交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师生交往 汉族 维族 克拉玛依


【摘要】:师生交往存在于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中国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的族际社会里,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具有一体化的功能,即它超越了不同地方性和不同族群性的社会,将它们卷入到一个更大的族际社会—中华民族中来。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维吾尔族和汉族为代表,以在新疆占有特殊地位的自治市—克拉玛依市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汉族学校中的汉族教师和维吾尔族学生这两个族群之间的交往问题,对于新疆民族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同时也有利于新疆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因此,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入手,综合运用观察法、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克拉玛依市汉维师生交往的现实问题做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该部分主要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目前国内外对师生交往问题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该部分分别对交往、师生交往、汉维师生交往的含义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师生交往的形式,并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的角度对师生交往进行了多维度视角的理论透视。 第三部分:该部分主要是讨论了汉维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并且从汉族教师、维族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对这些师生交往障碍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该部分主要是针对汉维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障碍问题从汉族教师、维族学生和学校三个方面探讨汉维师生交往的策略。
【关键词】:师生交往 汉族 维族 克拉玛依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755.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1 导论7-12
  • 1.1 选题背景7-8
  • 1.2 研究现状8-11
  •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11-12
  • 2 师生交往的基本理论12-19
  • 2.1 师生交往的内涵12-13
  • 2.2 师生交往的形式13-14
  • 2.3 师生交往的理论基础14-19
  • 2.3.1 师生交往的哲学分析14-16
  • 2.3.2 师生交往的社会学分析16
  • 2.3.3 师生交往的心理学分析16-17
  • 2.3.4 师生交往的教育学分析17
  • 2.3.5 师生交往的法学分析17-19
  • 3 汉维师生交往障碍及其原因分析19-31
  • 3.1 汉维师生交往障碍19-24
  • 3.1.1 符号系统障碍19-21
  • 3.1.2 风俗和生活习惯的障碍21
  • 3.1.3 心理思维障碍21-23
  • 3.1.4 环境障碍23-24
  • 3.2 原因分析24-31
  • 3.2.1 对教师的分析24-26
  • 3.2.2 对学生的分析26-29
  • 3.2.3 对学校的分析29-31
  • 4 汉维师生交往的策略31-39
  • 4.1 汉族教师方面31-32
  • 4.1.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融入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31
  • 4.1.2 满足学生的族群差异,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31-32
  • 4.1.3 完善单一的评价方式,形成多元的教学评价32
  • 4.2 维族学生方面32-35
  • 4.2.1 提高学习动机,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32-33
  • 4.2.2 转变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3-34
  • 4.2.3 改进学习方式,培养积极的交往氛围34-35
  • 4.3 学校方面35-39
  • 4.3.1 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35-36
  • 4.3.2 组织有效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36
  • 4.3.3 设置多元文化课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36-37
  • 4.3.4 大力推进民汉合校和实施双语教学,搭建汉维师生的交往平台37-39
  • 参考文献39-43
  • 致谢4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和欣;陈博瀚;;浅谈民族教育本土化发展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X;网络环境下新疆高校的师生交往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2 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张旭丹;中学教师师生交往效能感的量表编制与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7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767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0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