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儿童欺负的家庭影响及干预

发布时间:2017-09-05 21:41

  本文关键词:儿童欺负的家庭影响及干预


  更多相关文章: 欺负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 依恋理论 社会学习论 家庭系统理论 欺负的家庭预防与干预


【摘要】:欺负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相对较弱的一方所实施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欺负行为通常可以分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学校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攻击性行为,低年级儿童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高于高年级儿童,男女儿童在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欺负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儿童欺负行为不但对欺负者、受欺负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而且危害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对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和干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是在家庭中开始的。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抚养与教育,儿童逐渐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掌握了各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其社会角色系统的要求、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人。 在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过程中,家庭起了关键性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等家庭因素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欺负行为,而且有可能“培养”欺负他人或受欺负的孩子。因此,分析家庭如何影响儿童欺负行为是实施家庭干预的前提。 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父母教养方式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根据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父母教养方式可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父母四种类型。 在有关家庭理论中,依恋理论、社会学习论、家庭系统理论分别从儿童对父母或者抚养者的情感依恋程度、行为模仿、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妹关系的交互影响等角度揭示了家庭对儿童欺负行为形成的影响。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家庭对儿童欺负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
【关键词】:欺负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 依恋理论 社会学习论 家庭系统理论 欺负的家庭预防与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78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部分 欺负理论及问题提出11-20
  • 1.1 欺负的界定11-13
  • 1.1.1 欺负的定义11-12
  • 1.1.2 有关欺负产生原因的理论观点12-13
  • 1.2 当前关于欺负行为研究的成果回顾13-18
  • 1.2.1 欺负的分类13
  • 1.2.2 欺负的普遍性、差异性13-16
  • 1.2.3 欺负的危害16-18
  • 1.3 欺负的影响因素18-19
  • 1.4 问题提出19-20
  • 第二部分 家庭理论20-26
  • 2.1 家庭的基本问题20-22
  • 2.1.1 家庭的内涵20
  • 2.1.2 家庭的结构功能和类型20-22
  •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问题22-26
  •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22
  • 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及特征22-26
  • 第三部分 家庭对欺负行为影响的理论及实证研究26-36
  • 3.1 依恋理论及实证研究26-28
  • 3.1.1 依恋理论要点26
  • 3.1.2 依恋理论的实证研究26-28
  • 3.2 社会学习论及实证研究28-29
  • 3.2.1 社会学习论要点28
  • 3.2.2 社会学习论的实证研究28-29
  • 3.3 家庭系统理论及实证研究29-36
  • 3.3.1 家庭系统理论要点29
  • 3.3.2 家庭系统理论实证研究29-36
  • 第四部分 儿童欺负行为的家庭干预策略36-46
  • 4.1 改进父母教养方式36-43
  • 4.1.1 建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38-39
  • 4.1.2 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保持一致39-40
  • 4.1.3 对儿童欺负行为进行积极的干预40-43
  • 4.2 改善家庭功能43-46
  • 4.2.1 密切夫妻关系44
  • 4.2.2 建立良好的兄妹关系44-46
  • 结束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伟光;安敏;;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马俊;王伟;牛晓琴;;从教养方式的角度阐释影响学习适应的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3 刘昭阳;邱阳;;校园欺负问题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4 于东洋;;沈阳市大学生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5 王晶莹;焦锋;;父母教养方式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卫生软科学;2011年06期

6 朱茂玲;梁芹香;;小学生欺负行为和焦虑的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1年22期

7 樊洁;杨文安;胡发稳;;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孙潇镥;;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9 杨静;傅丽萍;;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唐海龙;;聋人大学生特质焦虑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景欣;张文新;;幼儿欺负行为的个案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2 王晓笳;胡珍玉;张文武;周东升;;民工子女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吴超;杜凌阳;傅正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16PF测试及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袁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探讨[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小静;;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影响[A];精神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洁;段西涛;林双革;;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肖娟;;对美国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应对策略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郭辉;丁万涛;马晓韵;王雷;林春燕;;家庭心理干预对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个性的对照研究[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谢晶;;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杜文东;肖海雁;;医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晓琦;不当教养方式导致神经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刘文;论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互作用[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河南省心理咨询中心 秦步盘;孩子不听话怎么办?[N];河南日报;2001年

4 黄 恩 邢少红;网络成瘾 是什么困住了中学生[N];金华日报;2005年

5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赵晨滨;愤怒的三种“不良表达”[N];健康时报;2006年

6 张磊;家庭疗法拯救网瘾孩子[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本报实习生 王宏美 本报记者 邱曙东;青少年需要“良性刺激”[N];解放日报;2005年

8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赵晨滨;假期带孩子去“放松”[N];健康时报;2006年

9 杨颖 雷柳倩;基因研究发现:母爱能够改变遗传密码[N];江苏科技报;2007年

10 杨颖 雷柳倩;母爱能改变遗传密码吗?[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在花;小学生社会智力的结构、特点、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许碧云;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3 俞蓉蓉;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4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玉新;高中理科资优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申自力;自尊情感模型假设的检验[D];中南大学;2009年

7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凌;城市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欺负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敏;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富良;大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闫美丽;4-5岁儿童欺负行为与儿童气质、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邬洁妮;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7 李静;儿童欺负的家庭影响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贾红彬;通辽地区初中生压力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尹建军;延吉市小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0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800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1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